2023-03-01 13:01:04
    送杜十四之江南翻译及赏析【《送杜十四之江南》全文翻译】: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的时候正值春江水满,烟波浩渺。 日暮时分,孤舟一叶停泊在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送杜十四之江南》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唐代〕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词句注释】: 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创作背景】: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表达主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近歌行体,无一点尘秽。 明代李攀龙《唐诗直解》:明净无一点尘氛,不胜歧路之泣。 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辞意俱显。 清代王阮亭《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呵成,有情有色。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真挚中却极悱侧。 清代王阮亭《批唐贤三昧集》:似浅近而有余味者,以运气浑洽,写景清切故也。此辨甚微。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渺然思远、不牲临歧之感。 杜十四是哪位诗人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作者:孟浩然 (唐)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读白居易《送杜十四之江南》,第二句中“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渺茫,指江水正渺渺茫茫(辽阔无际的样子。亦指模糊,不清楚。)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译文: 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注:本文作者是孟浩然(不是白居易),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 仅供参考,如有帮助,希望采纳! 杜晃是谁,与孟浩然什么关系?这首诗在《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也收了,题目作《送杜十四之江南》,有注:“一无题下三字,一题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意思是说,这首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题目有了各种各样的异文,有的题作《送杜十四之江南》,有的题作《送杜十四》,还有的题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综合起来看就是,孟浩然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东吴去,这位朋友名叫杜晃,是一位进士,他排行第十四,所以又可以称他为杜十四,这是唐人的习惯。杜晃要到东吴(也就是江南,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周代初年,泰伯居吴,在今江苏无锡;三国时,孙权据江南建立吴国,又称东吴)去,而孟浩然和他的朋友分别的地方是在荆(古代楚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带,在长江的北面)。湖北在江苏的西北,所以杜晃离开荆到东吴去,一定要走水路,从长江顺流而下。我们知道,今天的湖北和今天的江苏,其间不仅隔着长江,而且还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太湖等等。而唐代时的湖泊,水面比现在还要广大,因此诗中说荆、吴相连,到处都是水乡。具体看诗句: 荆吴相接水为乡,——这句说,楚地和东吴,之间隔着很多大江大湖,到处都是水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这句说,您离开这里到东吴去,一路上都要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你的船在长江上越走越远了。 日暮征帆泊何处?——这句说,天色晚了的时候,您的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呢? 天涯一望断人肠。——这句说,我极目远望,也不能再看到您了,这真是令人感到好像肠子都要断了一样地悲伤呀。 送杜十四之江南诗的前三句寓情于景,通过景物含蓄的表达出惜别之情 第四句则直接将离别的痛苦表达出来。 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情感的迸发奠定基础。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下面则是百科给的理解)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