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16:31:38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庭装修格局布置的时候,开始查询风水动向,因为这也的确是老 ... [详细]
    为什么孙权会怀疑周瑜额。。。 其实孙权和周瑜的关系属于比较好的君臣关系,虽然孙权对周瑜有一些猜忌【比如刘备单独和孙权说的“恐不久为人臣”,众所周知,刘备是个善于察言观色之人。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且赤壁大胜之后,功高震主、、、与程普左右督这件事也是、、、不过,【注意】但总的来说信任大于猜忌。 可以从三国志中找到答案、、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於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三国志》 ~~~周瑜是病死的,不是被孙权害死的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孙权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孙权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子明……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孙权 从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出~~~ 我们不能按照后期孙权的性格和陆逊的悲惨遭遇来推测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周瑜的早死让他在孙权心中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作为后来三位都督的判断标准【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摘自三国志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孙权对周瑜的子女也很好~~~~~~把自己很喜欢的大虎嫁了过去~~~~~~~~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他还是率先支持孙权的人 孙权对周瑜在内心一直是有感恩之心的~~~~后期的孙权表现~~只是情天者往往容易恨海~~~~ 好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 LS 犯了个错误,孙权是个政治家。也就是说,你从一个政治家说的话去推断一件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承认孙权是政治家,但谁生下来就是满腹心计和阴谋······周瑜和他哥哥孙策的关系很好···【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三国志里与孙策升堂拜母的据我所知也没多少人吧····至少在少时孙权的心中,周瑜就是类似哥哥那种吧~~~~~我还是想说,我们不能根据陆逊的遭遇来推测周瑜的遭遇~~~老年的孙权和其他至高无上的君主一样开始猜疑和糊涂【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里既说孙权有勾践前期的英明,也有勾践后期的·······~~~南鲁党争这点就不说了,逼死陆逊的原因有士族出身······ 言归正传,不能说孙权的每句话都是假的······· =================================================================== 曹操,以及孙权,包括诸葛亮,在内政上都做了一件相同的事。那就是:剪除士族势力,培养寒族外来政权。 ----------如果说上一条还可以看看······这一条就是让我太无语了 三国对于士族的方案明显有区别······ 曹操死后,曹魏走的是接纳士族的路线,曹丕接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详情看 蜀汉主要以避开与士族为主,但刘备诸葛亮始终以旧臣集团为主,荆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却要益州士族承担·····不支持才怪 吴国实行与江东士族合作的态度~~~~~但孙权到晚年越来越猜疑···众所周知,他的江东集团是以淮泗将领为主的,他对江东本土士族始终是不放心的,于是人心涣散~~~~而且江东士族是斗不过中原士族的。。 =================================================================== --------- 之后鲁肃,吕蒙,都在战乱的年代太太平平的死了 个人认为孙权在四大都督中最喜爱的就是吕蒙了·····这是孙权一手培养的·····新三的毒死论纯属瞎说·······吕蒙的死也让孙权非常非常的伤心··· =================================================================== 鞠躬尽瘁的荀彧;蜀汉的马谡。等等。他们没有太大的过错。错就错在他们是士族。新的政权就是害怕这些世受国恩,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士族。 ----------这完全站不住脚····· 荀彧理想一直是中兴汉室、、、、但曹操意在霸业 他们在短时间的目标里能统一战线,但只要曹操的野心膨大起来,这对君臣关系自然会破裂 再说马谡 不想杀。有证据吗?有,流泪就是证据。如果说诸葛亮觉得这个人就是该杀的,非杀不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声令下,推出辕门斩首。但是他流泪,说明他不想杀。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想杀呢?三个原因。 第一,马谡是亲信。马谡是什么人呢?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马良很早就追随了刘备,而且和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么这个弟弟呢,就算烈属,诸葛亮对马良这个弟弟马谡也非常之好。马谡在监狱里面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马谡,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我马谡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亲。有人说这个比方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叫诸葛亮哥的,怎么成了爸了呢?这个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就是如父的长兄,这是有感情的。 第二点,马谡是人才。根据《三国志?马良传》的记载,马谡这个人才气过人,好论军计,非常有才华。而且熟读兵书,也喜欢讨论战争这一类的问题。诸葛亮对他是“深加器异”,非常地器重。诸葛亮经常把马谡叫过来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昼达夜。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而且他做事的风格就是事必躬亲,每个事情他都要亲自去打理的,没有时间聊天,不是闲人。怎么会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呢?说明马谡这个谈话当中确实有过人的见解。而且也有证据,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马谡去送行,送得很远。分别的时候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兄弟啊,我们都策划了好几年了,也谈了很多的想法,现在我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话说吧,更好的主意给我出吧?马谡说了十六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就是你要让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胁。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这才有了后面的七擒孟获。当然,马谡没有这个建议,我估计诸葛亮也会这样做,但是至少说明马谡还能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他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 第三点,马谡有威望。据史书记载,杀马谡的时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十万人哭了,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哭了。说明马谡这个人在群众中是有威望的。是亲信,是人才,有威望,诸葛亮不想杀他。 好了,既然诸葛亮不想杀马谡,马谡又是可杀可不杀的 依法治国,或者依法治蜀,是诸葛亮治理蜀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法治。而且在这方面诸葛亮堪称千古楷模,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点,严于律己。诸葛亮在杀马谡的同时也上表朝廷,要求处分自己,提出的处分的办法是自贬三等。这个报告打到刘禅那儿,那么刘禅批准,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但是行丞相事,所总统如故。虽然是右将军,但是还是代理丞相,那么原来该管的那些事、该有的权力照旧。根据这样一个结果,有人就批评诸葛亮是作秀,那么这个说法我觉得是不懂政治,也不懂历史,中国古代的政治它信奉的是儒家的学说,儒家的学说有个规矩叫什么?叫有经有权。经就是不能变的,权就是可以变的。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政策要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那么一场军事行动失败了,作为统帅肯定要承担领导责任,但不等于把这个统帅杀掉或者废掉,统率杀掉、废掉这个仗还怎么打?所以处分是要处分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处分影响到大局。 第二点,敢于认错。诸葛亮为此上了一道疏文,叫做《街亭自贬疏》,这篇疏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检讨书。诸葛亮这个《街亭自贬疏》是很实在的,实在在什么地方呢?第一,他承担了全部责任。就包括马谡丢失的街亭,包括赵云在箕谷的失误,本来都不该他负责人的,诸葛亮全部承担下来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诸葛亮实实在在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四个字:“授任无方”,就是我作为统帅我用人用错了。第三点,他建立了问责制度。就是规定以后但凡出师不利,主帅一定要承担领导责任。第四点,他采取了改正的措施。从此以后数次北伐,诸葛亮都亲临前线,坐镇指挥。所以是实实在在地认错。一个人啊,不可能不犯错误,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包括诸葛亮,难得的是能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要能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是了不起的人。在这一点上曹操、诸葛亮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点,赏罚分明。马谡丢失了街亭,负直接责任,而且损失惨重:杀。赵云箕谷失利,但是事出有因,因为敌强我弱,而且赵云的指挥应该还是得当的:降级。王平是马谡的副手,在马谡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王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阻马谡,而且在马谡丢失街亭以后,王平采取了很多正确的措施,保全了军队:赏,王平晋级。王平是这次战争当中唯一没有受处分、反而受奖励的将领。那么本人作为统帅,负领导责任:贬。杀谡,降云,赏平,贬己,叫做赏罚分明。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街亭失利之后,诸葛亮的善后处理非常得当,做得好,做得对,应该大书特书。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挥泪呢?要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那五个字去找原因。哪五个字呢?“戮谡已谢众”。也就是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是为了平息众怒。按照严冷先生的观点,诸葛亮杀马谡不仅是严明军纪,也是平息众怒。为什么要平息众怒呢?因为诸葛亮重用马谡是违众的。当时讨论谁做先锋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主张用谁呢?一个是魏延,一个是吴壹。但是诸葛亮不用,偏要用马谡。当然诸葛亮是统帅,是丞相,他要用马谡大家没有话说;如果用了马谡,马谡打赢了以后大家也没有话说;那么现在你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你打输了,你打败了,这个话怎么说?何况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什么人?先帝宠信,刘备是非常喜欢魏延的。吴壹是什么人?当今国舅。马谡是什么人?先帝说清楚了,“不可大用”。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重用马谡是既违旨,违背了先帝的遗旨,又违众。那大家就要问了,你为什么啊?你为什么要又违旨,又违众呢?就他是你小兄弟是不是,任人唯亲了吧?还有呢,你现在打败了仗,要不要追究责任啊?要不要追究你这位统帅的领导责任呢?没有办法,只好把马谡杀了,谢众。因为是不得已而杀马谡,所以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想起这个事情来就痛哭流涕。这是严冷先生的观点。 那么严冷先生的这个观点,我部分同意,部分不完全同意。同意什么呢?同意严冷先生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思路,就是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绝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包括我们以前讲过的废李严,也不是法律问题,是政治问题。什么政治问题呢?就是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的时候,这个政权的内部是不稳定的。 
 孙权为何猜忌周瑜??周瑜和孙策是志同道合的铁哥们,他们倒是打天下的好搭档,但到了孙权手里我觉得周瑜还是早点死的好.不然的话张昭陆逊就是好榜样,可能结局比他们还不如.因为周瑜的威胁力比他们都大得多.而历史上能打仗的战将又有几个有好结局. 周瑜的德才恐怕在孔明之上. 既使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读者也可以看出孙刘联盟中,孙权是主力,周瑜是主帅,而孔明当时不过是个说客。孔明来东吴游说之前,孙权、周瑜、鲁肃等主战派人数虽少,但是高层决策者,孔明游说的作用不过是孙权外请讲师给自己的部下洗脑而已。 往事越千年。苏东坡在《赤壁怀古》一词中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生心高气傲的苏东坡把周瑜写得如此潇洒,令人心仪。 周瑜是文武全才,二十出头即协助孙策奠定孙吴基业,23岁为中郎将,25岁竟成为托孤重臣,总指挥赤壁之战,一战奠定三足鼎立局面,小小年龄就能同时制衡曹刘两位枭雄。周瑜还是个优秀的军师将领,打仗能身先士卒,又是个极有艺术才华的武将,相传他酒后听歌,也能把奏错的曲子指出。因而时人有云:“曲有误,周郎顾。” 难怪苏东坡心仪周郎。 周瑜没有计较这等小事,仍是以忠以勇、以智以谋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周瑜还极有亲和力。老将程普原来对周瑜很有意见,“数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如饮美酒,不觉自醉。 现在来看周瑜不是孔明气死的,而是才高盖主、功高震主,遭主公猜忌郁闷伤痛而死! 史书上说,周瑜对刘备印象不好,刘备也坏得出奇,一日与孙吴君臣大宴,与权独语:“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样的挑拨离间,孙权再英明,也难免心生疑忌。 总之,历史上握有重兵的将领是没有不受猜忌的,周瑜之选择孙瑜一起取蜀一方面是他们曾合作过可能也合得来,最主要的我认为孙瑜是宗室,如果取蜀成功留他镇守周瑜回来孙权会更放心.不然的话周瑜为什么还没开战就事先声明这些就是生怕孙权不放心,而刘备能对孙权说出那样离间的话还是看听话的对象的,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因为当时东吴的领土只有周瑜的一块远离本土位于长江北岸.曹操对他的劝降就是在那个时候.如果周瑜再搞得大点,就有可能形成楚汉相争时韩信那样作为另一种势力的格局.孙权不对刘备采取行动除了不敢对备贸然动手外难道就没有让刘备和周瑜制衡的意思么?你看看孙权和周瑜子女那种亲上加亲的关系,(我认为那都是周瑜在世时定下的)只有越是不信任才会这么作以消除彼此的猜忌.幸好周瑜死的早,要不然不是取蜀受挫坏了名声,就是功高镇主徒受猜忌,没准会有邓艾钟会的下场也不一定。 看周郎一生,忠勇胆识过人,才艺貌德超群,只是不如鲁肃忠厚,与盟友刘备过于较真,并有好为人师之嫌(曲有误,周朗顾)。这些“小节”最终导致孙权猜忌,而小说家罗贯中又是拥刘派,于是英雄周郎在他笔下就成了“小气鬼”,并千古流传。 周瑜才能出众,为什么却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因为东吴全是周瑜的势力,孙权自然要小心防备周瑜。周瑜是孙策的忠实拥护者,孙策突然遭暗箭偷袭去世,周瑜便立刻领兵赶回了东吴。这足以证明周瑜对孙策的忠心。可是孙权刚成为了新主,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对他存疑,私底下还不愿承认孙权这个新主,孙权心里肯定很着急。而周瑜在孙策在位的时候,是受人敬仰、备受重视的大都督,孙权不止不会重用他还在小心防备他。孙权为什么会对周瑜心存芥蒂呢? 周瑜带兵回江东,便成为了孙权的忌惮。周瑜在听说孙策被偷袭后,立刻便带兵赶回了东吴。如果是孙策,看到好兄弟带兵赶回了东吴,自然是欢喜不已。但是孙权是新主,与周瑜交情不深,他看到的是一个带着军师力量的权臣赶到了都城。孙权怎么可能会不忌惮?周瑜一时心急,更没有想过这会对孙权造成什么影响,也没想过这犯了大忌。 周瑜与孙策情同兄弟,很可能没有君臣之间的束缚,非常信任彼此;而周瑜与孙权之间,不止是君臣还是政敌,孙权对周瑜带兵入江东的做法,自然颇为不满,可是因为不够强大,孙权没有明说,但心中对周瑜已经有了防备。 孙权与周瑜之间的争斗,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地位。周瑜才华出众,得到众人的拥护没有错,但他错在凌驾于孙权之上。历史上记载曹孟德大军压境,东吴君臣都摇摆不定。臣子们没有想到与孙权谋划,竟然全都去找了周瑜。这件事孙权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之后,只会觉得朝堂上下把周瑜当做了主公,却把自己这个真正的主公忘记了。这种情况之下,孙权对周瑜会有好脸色吗? 周瑜有心弥补,可惜孙权并不愿修好。周瑜多么聪明,自然也看得出朝臣们这样的做法,孙权早就恼怒了。于是周瑜便只接待朝臣,不说自己的建议。直到在朝堂之上,才向孙权提出了想法,还询问孙权的意见。虽然周瑜有心修复君臣之间的嫌隙,可孙权却认定了周瑜这个人不可重用。一个权势足以匹敌君主的大臣,不管他多么有才,也不能重用他,更不能让他建立功业。 因此,周瑜不被孙权重用,与他的才华无关,而是因为孙权作为主公,必须要打击周瑜这个权臣的势力,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 周瑜的最后一计,孙权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孙权之前就被周瑜暗算过。所以他不可能再上同样的当。于是就不敢信任周瑜。 孙权为何不重用周瑜?孙策死后,周瑜率军回吴奔,当时孙权刚继位,此番举动让孙权不得不对周瑜产生猜忌。况且周瑜并没有马上离开,反而带着军队驻扎在吴地,与长史张昭一起处理事务。 当时孙权刚继位,确实需要周瑜协助,可是整个吴地都是周瑜的人马,让孙权这个君主怎么可能没有疑心,对周瑜怎么可能没有间隙。于是几年后,孙权就派周瑜出吴去柴桑练兵。 还有一事让孙权的防备之心更重。当时曹军压境,孙权和群臣商议良久也无法下决策。鲁肃就劝孙权召回周瑜,当时周瑜已经被孙权故意发配到鄱阳湖了。 孙权无奈,只得召回周瑜,令两人更生间隙的一幕发生了。孙权出现时,大臣们纷纷上前拜访并询问对付曹军的对策。周瑜也是知道孙权忌惮自己,当时什么也没说,而是等到第二天上朝,提出意见请孙权定夺。可孙权对周瑜的不信任还是更甚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周瑜拥有孙刘盟军的军事指挥权,荆州的北部重镇也在周瑜的手中,正是除掉刘备的好机会。周瑜也建议孙权及时除去刘备,这本来是个很好建议,可是周瑜却以怕曹操一家独大给拒绝了,还把自己妹妹嫁给刘备。 其实就算曹操有威胁,也没有必要把妹妹嫁给刘备的。这一切不过是孙权想用刘备来牵制周瑜罢了,意图两虎相争,得到平衡,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于是,一边周瑜说刘备野心大留不得,一边刘备也说周瑜有异心。刘备是一个多会见缝插针、察言观色的人啊,他都这么挑拨两人的关系了,孙权周瑜二人之间没有问题是没人会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