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14:07:01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用三枚硬币就可以给自己算一卦,在算卦先生那里或许可以见过,其 ... [详细]
    当代京剧名家当代京剧名家 一、生 耿其昌(国家京剧院老生名家) 于魁智(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张建国(奚派老生,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陈少云(上海京剧院麒派掌门人) 杜镇杰(北京京剧院余派老生) 李宏图(北京京剧院叶派小生) 张克(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杨派老生) 王佩瑜(上海京剧院余派女老生) 二、旦 李维康(国家京剧院京剧名家) 李胜素(梅派青衣名家,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 迟小秋(程派青衣名家,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 赵葆秀(北京京剧院 著名老旦艺术家) 王蓉蓉(张派名家,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 李静文(武旦名家,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史依弘(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 张火丁(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 赵秀君(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张派名家) 李海燕(著名程派青衣,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 三、净 孟广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铜锤花脸) 杨赤(大连京剧院院长) 四、丑 朱世慧(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丑角名家) 京剧戏曲谚诀 1、戏曲谚诀:一台锣鼓半台戏 锣鼓经是戏曲音乐语言的骨骼,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命脉,是辅助表演、加强表现力极为有利的手段之一。演员的表演,如果没有锣鼓伴奏,就如同哑巴一样黯然失色。反之,就会增强人物动作的力度、分量,使之夸张鲜明、光彩照人。 在舞台演出中,锣鼓伴奏有如下作用: 第一,渲染感情。即将人物在规定情景里的生活节奏,内心感情节奏,强烈的传达出来。如《空城计》诸葛亮念白:“……这西城兵将,俱被老夫调遣在外,司马懿兵临城下,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这时锣鼓奏“乱锤”点子,把诸葛亮此时寻思、焦急、纷乱的情绪和动作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第二,加强表演的夸张、集中,配合动作制造气氛。 第三,暗示环境,摹拟效果。如表现夜深人静的环境,就轻击堂鼓表现水声就轻击大锣、铙钹用小锣奏出门环声,箭声等,使效果逼真,意境深沉,达到令人折服的艺术真实。 第四,强化表演的节奏感,完成动作舞蹈化和舞蹈的音乐化、韵律化。如“起霸”、“趟马”、“走边”之类程式动作,是由繁简不同的成套动作组合而成,为了达到节奏多变,使舞蹈富于音乐化,就需用一系列不同的锣鼓组合一起使用。比如“起霸”就用“四击头”、“长尖”、“冲头”、“撕边一击”、“归位”等点子。由以上四点可看出,戏曲锣鼓伴奏对于演员的表演,是何等的重要。真可谓“一台锣鼓半台戏”了。 2、戏曲谚诀: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客观的存在,就没有主观的反映。“……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一切,不可能离开外界,必须以客观生活为艺术反映的源泉。舞台艺术的真实,是由社会的真实及生活的真实决定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当生活的真实,创造成艺术的真实,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时,又反转来影响生活,促进生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把“天地”(即社会)比做演戏的“大舞台”,同时也可以把“舞台”比喻是“小天地”(即社会的缩影)。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北京广和楼的舞台左右抱柱上,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木刻对联,就形象地讲出了舞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联是: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下联是: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叫拍案惊奇。这明确告诉人们,舞台上反映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的事,都是历代人民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的产物。只不过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3、戏曲谚决: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不觉美 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段(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等)是真与美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应注意其优美、完善、纯真、准确的特性。比如一个身段动作,有时就能使演员富有说服力地表达一种概念,使身段动作能成为言语的代替品。有时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亮相……运用得恰切,就能为舞台人物美好的性格涂抹上浓丽强烈的色彩,而同时这些不同的表现手段,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闪耀着光彩,被观众所喜爱。 中国戏曲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表现形式,精确、简练、概括、夸张,富有强大的表现力。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除了给人高度的美感以外,同时要十分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尤其要能使具体人物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特殊的心理活动。 “做忌数见,叠见生厌”,演员在运用许多艺术手段时,要使人找不到一种表现形式是游离于人物思想感情之外,而专事博得掌声的技巧炫弄。比如身段动作,不动则己,一动就能让人得到一个极强烈、极深刻的印象,要使剧场上千的观众都能看到和感觉到角色细致的精神活动,这就要求演员在调动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时,要简洁、恰切。 艺人常说“话说三遍淡如水,动作三遍不觉美”,再美的表演程式,演员如果一味无目的地卖弄。观众也会讨厌腻烦的。同时会由于表现形式的不洗炼,而削弱了其自身的表现力(要说明的是,中国戏曲的程式动作有对称、重复的特色,那是由三面观众的旧的演出形式决定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清,这与本文所提的卖弄、滥施不同,应做别论)。 艺人说“表演法门,最忌滥施”,演员在使用艺术手段刻划、表现人物时,不当做的做了,当做的没做,该做够的没做够,该少做的却又做多了、做过了……凡此种种都叫滥施。无论唱、念、做、打,多则庞杂臃肿,少则偷工减料,过则失真走味,要做到不多、不少、不过,才算恰到好处。 4、戏曲谚诀:救场如救火 过去戏班中的规矩,向无成文,但演员应尽职责及各种禁戒等则规定极严,故戏班之人皆奉之惟谨。有违班规者势必群起而攻,不易再搭班。重者革除梨园,永不叙用。 诸多班规中,除少数有迷信色彩或过于繁琐外,大部分现在仍应继承、发扬。“救场如救火”就是一条很好的班规。 戏曲为综合艺术,集体性很强。在演出前或演出中难免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故。诸如演员未到、受伤、生病以及其他事故。这时其他有关的演职员就要服从分配,临时顶替(称钻锅),把演出过程中(或临近开演之前)突然出现的事故,看成如救火一样的严重、急迫,因而也要求演员如救火一样义不容辞,奋不顾身,丢掉个人的私心杂念,从全局出发,维护艺术的完整性。多年来,这已成为戏曲演员的一种道德要求了。 据说一次“富连成”社在广德楼演出《三疑计》,演丫头翠花的演员李连贞误场未到,肖长华先生正着急之际,恰巧于连泉(筱翠花)去广德楼找老同学刘连湘,于是刘推荐给肖长华,于连泉临场替演成功,被叶春善发现大为赏识,1912年于连泉所在班社“鸣盛和”科班解散,于被收入“富连成”社,肖长华、叶春善二位先生,就根据于当初救场时演的人物——翠花,给他起了个艺名叫“筱翠花”。那是1913年的事情了。 5、戏曲谚诀: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 基本功是打开表演艺术宝库的钥匙,中国戏曲向来强调基本功的锻炼,称为“功底儿”、“幼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条件是多方面的。除要不断的通过舞台艺术实践来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要不间断的,刻苦的进行基本功的练习,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平时人们常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千日功”,“ 功夫要练好,一年三百六十早”,“ 平时练,急时用,平时松,急时穷”,往往一个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是它的思想内容正确和情节的曲折动人,而表演艺术家脍炙人口的艺术技巧和淋漓尽致的表演也常常会使作品的思想、人物深深的印在观众的心中。而这些艺术技巧,则是从深厚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获得的,“基本功是打开表演艺术的钥匙”。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基本功也如此。正像荀子在《劝学篇》中所写的:“不识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基本功的练习,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夕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实效,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进行不间断的苦练,久久为功,循序渐进。不能一暴十寒。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练得的功夫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它变成有生命的艺术表现技巧。 常说的“一日不练自己知,两日不练街坊知,三日不练观众知”,“ 隔日不唱口生,三日不练手生”,“ 台上好听好看,台下千遍万遍”,“ 闲时置下急时用,急时抓来不管用”等等谚诀都是指此而言的。 乌兰诺娃曾说过:“舞蹈这种艺术是要求无休止,永不松懈的艰巨劳动的。”这也就是艺人说的“常唱音动听,常念口里清,常做神形准,常练身子灵”。 乌兰诺娃还说:“在我开始舞蹈生涯之初,技术占了我的主要的注意力,占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表演者出色地掌握了舞蹈技术——从无可疵议的节奏性和造型美,到求得舞蹈的和谐性,也就是求得动作连续性和自然的衔接以及流水似的转变的能力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舞蹈才能表现出伟大的感情来,舞蹈才会是概括化并富有诗意的。” 6、戏曲谚诀:艺不轻发 “艺不轻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首先,演员在舞台上不要为了讨好观众,单纯追求剧场效果,而轻易地卖弄技术技巧,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如有些演员在台上不管剧情的需要,人物的感情,一味耍花腔、“洒狗血”,直到观众叫了“好”为止。“艺不轻发”即要求演员在舞台上要认真严肃,从戏剧的整体出发,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 再者,即告诫演员,要熟练地掌握戏曲艺术的各种技术技巧,做到举手投足准确无误,唱、念、做、打随心所欲。如著名武生梁慧超,已花甲之年,仍能演出舞蹈繁难的《三江越虎城》全剧四五次枪花下场,都做到了稳、准、狠、脆、快、率,干净利索。真正达到了“艺不轻发”的要求。 没有练到家的技术,不能轻易拿到台上使。要做到以上两点,演员必须有严肃的创造态度,同时要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勤学苦练。 7、戏曲谚诀:宁穿破,不穿错 戏曲中的人物,都有固定的扮相。穿什么服装,都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分、性格、地位、文武官职而定的。如戏中帝王将相、文官武将穿的龙袍(称蟒),就绣着两种图形——“团龙”、“行龙”。一般文职官员规定应穿“团龙”蟒,武将官员应穿“行龙”蟒,有“文团武行”之说蟒上绣织的龙爪也是与剧中人物的身分有区别的。除了身坐龙位的皇帝应穿五爪蟒袍外,其他人物只能穿四爪蟒袍。再如,戏中规定,表示身分高、气派大的人物应穿红色蟒,像《黄鹤楼》、《甘露寺》里的刘备,《击鼓骂曹》、《阳平关》里的曹操都是。可是刘备在《连营寨》哭灵唱“孤王也穿白绫袄”时,就应脱去红蟒换白蟒。此外,一直穿黑蟒的包拯,演《铡判官》下阴曹一场戏时,就得改穿白蟒,表示阴阳颠倒。 还有,戏里规定威武人物穿绿蟒。如《潞安州》里的陆登,《斩经堂》里的吴汉,《大兴梁山》里的关胜。可是,《二进宫》里的杨波和《审头》里的陆炳两个文官也应穿绿蟒,何也乃因杨是兵部侍郎,陆坐锦衣卫大堂,职位都是文中带武的缘故。 台上不能卖阔。服装破旧一些没关系,决不能图新丽、华艳,不管人物身份而离了“谱”。演员应遵守“宁穿破,不穿错”的艺诀,该穿蟒的不能穿官衣,该穿素的不能穿花的。一穿错了,就破坏了剧情、人物。 著名京剧演员郑法祥,过去在上海齐天舞台演连台《西游记》,有一次资本家黄楚九为了以华丽的行头招徕观众,买了全新的孙悟空服装,因为不符合所扮演的人物,郑一件也没穿,宁穿旧的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成名之后,蜚声南北,但演武松这一角色时,仍穿一身旧的青褶子、衣裤,始终从武松这一特定人物出发,从不炫耀演员本人。这种从人物出发,忠于艺术.对艺术负责的精神堪称楷模。 京剧的.主要流派 正旦 王派: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杨荣环等。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宋长荣等。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 《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云、李丹林等。代表剧目有《翠屏山》《坐楼杀惜》《活捉张三郎》《红梅阁》《阴阳河》《战宛城》《大劈棺》《荷珠配》《一匹布》《马思远开茶馆》等。 老旦 龚派:以龚云甫为代表,代表剧目有 《金龟记》、《遇皇后:打龙袍》、《游六殿》等。 多派:以李多奎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儿楼》、《遇后 龙袍》、《钓金龟》等 老生 谭派:以谭鑫培为代表,主要传人有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 谭正岩等。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等。 马派:以马连良为代表,唱腔潇洒飘逸世称马腔,且精于做工与念白,代表剧目有借东风、淮河营、四进士等。主要传人言少朋、冯志孝、张学津等。 麒派:以周信芳为代表,主要传人: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剧目:斩经堂、追韩信、打严嵩、四进士、徐策跑城、华容道、赵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以余叔岩为代表,为之后京剧老生行当声腔艺术做出了极大贡献,唱腔空灵,韵味绵长,擅用脑后音,代表剧目搜孤救孤、摘缨会、定军山、战太平等。主要传人孟小冬、李少春、陈少霖、杨宝忠、杨宝森等。 高派:以高庆奎为代表。高派传人有高世寿,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传弟子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吴平、 张跃孚等。代表剧目有:《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浔阳楼》、《连营寨》、《胭粉计》、《七星灯》等传统剧目。高派新编剧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国记》、《掘地见母》、《八义图》、《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让桥》、 《赠绨袍》、《马陵道》、《苏秦张仪》、《窃符救赵》、《蝴蝶梦》、《八搜邹应龙》、《锤震金蝉子》、《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杨振宇》等。 言派:以言菊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卧龙吊孝》、《让徐州》、《贺后骂殿》等。 杨派:以杨宝森为代表,主要传人,汪正华,程正泰等。代表剧目有空城计,碰碑,乌盆记,文昭关,捉放曹、击鼓骂曹等。 奚派:以奚啸伯为代表,代表剧目有《白帝城》、《范进中举》等。 武生 杨派:以杨小楼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长坂坡》、《挑滑车》、《铁笼山》、《状元印》、《八大锤》、《艳阳楼》、《连环套》、《骆马湖》、《安天会》、《林冲夜奔》、《宁武关、《麒麟阁》等。 尚派:以尚和玉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艳阳楼》、《铁笼山》、《长坂坡》、《伐子都》、《金钱豹》、《收关胜》等。 盖派:以盖叫天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武松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白水滩》、《一箭仇》、《洗浮山》、《闹天宫》等。 李派:以李万春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并王伦》、《闹天宫》、《九江口》、《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等。 少派:以李少春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打金砖》、《霸陵桥》、《野猪林》、《战太平》、《定军山》、《断臂说书》、《珠帘寨》、《挑滑车》、《两将军》、《长坂坡》、《三岔口》、《十八罗汉头悟空》等。 小生 姜派:以姜妙香为代表,主要传人刘雪涛、于万增等。 叶派:以叶盛兰为代表,主要传人叶少兰、马玉琪等。代表剧目《罗成叫关》、《辕门射戟》、《群英会》。 俞派:以俞振飞为代表。 大花脸(铜锤花脸) 金派:以金少山为代表,主要传人王泉奎代表剧目有《御果园》等。 裘派:以裘盛戎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方荣翔、李长春 (京剧)、康万生等。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锁五龙》等。 二花脸(架子花脸) 郝派:以郝寿臣为代表,善演曹操戏,主要传人袁世海,代表剧目有《芦花荡》等。 侯派:以侯喜瑞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马踏青苗》、《清风寨》等。 丑角(三花脸) :代表人物有萧长华等。 京剧界著名演员: 道光时代三鼎甲: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同光十三绝: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须生及流派:程长庚、张二奎、王九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唐韵笙等。武生及流派:杨小楼、尚和玉、李万春等净角及流派: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旦角及流派:筱翠花等。 综上所述,是有关京剧主要流派的一些知识的普及,希望广大戏曲爱好者共同研习和普及推广以弘扬国粹传承、振兴京剧发展而努力。 京剧音乐小常识 京剧音乐常识:碰板 碰板又叫“顶板”、“夺板”。它是二黄曲调中专有的一种唱腔板式,其作用相当于二六板唱腔在西皮曲调中的作用,偏重于叙述。 碰板有24拍节和44拍节两种节奏形式,24拍节的碰板实际上是简化或省略了开唱过门的二黄原板;44拍节的碰板则是简化或省略了开唱过门的二黄慢板。碰板唱腔一般仅在结尾有大拖腔,演唱中间没有大拖腔,因此,也没有大过门的间奏形式。 在需求紧迫表叙某些内容时,往往使用碰板演唱。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剧,萧何追到韩信,急切劝韩信回营,在一大段念白念到“千不念万不念,念你我一见如故”时,接下去的“是三生有幸”,则不用开唱过门,径直转入碰板的演唱,这是生行的二黄碰板,《荒山泪》一剧,张慧珠为躲避官府征税逸至荒山,又遇公差的追逼时,所唱“我不怪尔公差奉行命令”一段,即为旦行的二黄碰扳。 京剧音乐常识:流水板和快板 流水板和快板在传统戏中也是仅西皮曲调中才有的板式,它的节拍为四分之一。 流水板的演唱速度较二六板快,实际上是二六板曲调的紧缩简化;快板的速度又比流水板快。 流水板及快板较二六板“字多腔少”的特点更突出,同二六板不同的是,它在叙事过程中情绪较为激动。如《玉堂春》一剧,苏三唱二六板叙述了她同王金龙分别之后,及至叙述沈延龄的纠缠经过时,心情激动了,于是转唱成“那一日梳妆来照镜”的流水板;快板表现的情绪更为激动,如《铡美案》一剧,包拯好言劝解陈士美认下他的妻儿,陈士美执意不肯相认,包拯激怒之下,唱了“驸马爷不必巧言讲”的西皮快板,节奏的加快、语调的加强,激化了戏剧矛盾。“快板”的对口唱,具备表现双方激烈争论情绪的特殊功能,如《武家坡》一剧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对口快板。流水板及快板的开唱过门较短,有的可以省略过门,接锣经起唱,演唱时,句与句之间没有长过门的间奏形式。 京剧音乐常识:二六板 二六板唱腔的节拍为24。眼起板落,它是在原板唱腔基础上加快并简化衍生出来的。在传统戏中,只有西皮的曲调有二六板的板式,二黄曲调没有二六板。 二六板字多腔少,较原板更偏重于叙述,在叙述中仍带有抒情的成分。《空城计》一剧诸葛亮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一段,即为生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是诸葛亮向司马懿表白西城实是空城的一个叙述性唱段,表现了诸葛亮从容镇定的潇洒风度;《武家坡》一剧中王宝钏所唱“手指西凉高声骂”一段,即为旦行的“西皮二六板”唱腔,叙述了王宝铡在寒窑苦守的艰难时光,指责了薛平贵的负义行径。 二六板唱腔的开唱过门一般很短,有二拍子的开唱过门,如上述《空城计》的二六板;有一拍子的开唱过门,如上述《武家坡》的二六板,这样的二六板第一句唱腔在板上起唱;还有的二六板演唱时有身段相配合,它的开唱过门较长,如《霸王别姬》虞姬所唱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一段,其较长的开唱过门是同舞剑身段相配合的,二六板唱腔中,句与句之问没有长过门的问奏形式。 
 积水潭马玉祺怎么样?积水潭马玉祺医生医术很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哮喘和类风湿病上非常有效。 京剧小生是什么小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等。 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假声一般说比较尖,比较细,比较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年轻,这样就从声音上跟老生有所区别。采用这样一种发声方法,是为了表示这种行当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些青年人。可是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声并不一样。如果小生所用的假声跟旦角完全一样的话,那就不对了。小生的唱法虽然也是用假声,但是应该比较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很刚健,却并不粗野。这种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剧小生这一行,历来是人才较少的行当。 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文小生里又分为这么几类: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袍带小生也可以叫纱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来以后,既不能带杀气,不能粗野,也不能带稚气,显得挺天真活泼似的,那样不行。 除了文小生外,还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纯粹的武小生也分成两种,一种是穿长靠的武小生,比如《镇潭州》、《小商河》的杨再兴,《磐河战》、《借赵云》的赵云,《银空山》的高思继,《柴桑关》的周瑜等,都属于这类的角色。还有一种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从武打的功夫来看,和武生差不多,可是唱和说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结合。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也与武生有些出入。例如《石秀探庄》的石秀,《雅观楼》的李存孝等,都属于这类角色。可是有些戏,像《八大锤》的陆文龙,现在也由武生兼演了。所以这样的戏也叫“两门抱”。所谓“两门抱”,就是武小生可以演,武生,也可以演。 袍带小生的风度,一般说,应该是雍容端庄还要带点儒雅稳重。例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陈三两爬堂》里的陈魁等,都是戴纱帽,穿蟒袍的。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表示官阶比较低的角色,像《奇双会》里的赵宠,《御碑亭》里的柳生春(考中进士以后),《清风亭》最后出场的张继保等。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扇子生,就是手里拿把扇子,头上戴的是文生巾,穿的是褶子,所以也叫作褶子生。扇子生所穿的褶子,一般都是身上绣着花的,表示年轻、潇洒。为什么叫扇子生呢因为扇子本身就是一种舞蹈道具,可以辅助演员做出许多舞蹈动作。在京剧舞台上,扇子不是为了天热才拿的,不管什么天气,都可以拿扇子。实际上扇子是一种特殊道具,主要是用来帮助角色表现他的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风度。例如《拾玉锡》里的傅朋,《西厢记》里的张生,《人面桃花》里的崔护等;都是这类的角色。这类角色一般离不开爱情戏,所以经常是跟旦角在一起配合的。文小生里还有一种叫穷生,专门指一些倒霉的穷困潦倒的念书的人,比如《评雪辩踪》里的吕蒙正,《金玉奴》里的莫稽,《连升三级》里的王明芳,《状元谱》里的陈大官等,都属于这类角色。这些角色一般都穿富贵衣。富贵衣是一种专门名词,就是在青道袍上补了许多花补丁,这样的衣裳给它起个好听的名词叫富贵衣。还有一种说法,这些人虽然眼前很穷,将来肯定是要富贵的,现在虽然穿得这样破,却是将来富贵的象征,所以这种衣裳叫作富贵衣。这是过去戏班里的一种说法。在文小生里还有一种是比较特殊的,就是翎子生。 翎子生 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尾巴,尺寸很长很长,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样子。两根大野鸡翎子,插在头上,作为头上的装饰品。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这种角色虽然划在文生范围里,实际上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也可以说是文武之间的一种行当。因为演翎子生的,一般都要有一些武功,主要凭工架,凭舞蹈,用翎子做出许多舞蹈动作来。比如《群英会》、《回荆州》、《黄鹤楼》的周瑜,《风仪亭》、《辕门射戟》的吕布,《四郎探母》、《穆柯寨》、《破洪州》的杨宗保等,都属于这类,扮演这样的角色,一般都要有些刚健、英武的风度。 京剧早期小生 龙德云 京剧早期的小生,时汉调演员。1830年左右到北京。龙演唱用奔嗓音高调,声音且雄,犹如虎啸,与今日小生唱法差别很大,时成"龙调"小生。1845年左右,搭和春班演唱京剧,擅演《辕门射戟》(吕布)、《黄鹤楼》(周瑜)等。 德珺如 德珺如(1852——1925)满族人,他出身贵族家庭,自幼酷嗜京剧,擅演青衣,常以票友身份串戏,后下海成为艺人。初演青衣,后改小生。他的嗓音宽亮高亢,浑厚刚劲,吸取了徐小香、龙德云的唱法,演唱气势磅礴。他的天赋很好,大小嗓运用自如,结合自然,和谐悦耳。在演少年英雄时唱腔常常运用“炸音”、“虎音”,《罗成叫关小显》、《飞虎山》、《监酒令》、《孝感天》、《辕门射戟》、《白门楼》等戏最擅长。他对人物的揣摩深刻细腻,善于结合人物和剧情设计唱腔。在小生唱腔直腔直调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还善于吸收其他艺术营养为我所用。孙菊仙演《未央宫巡宫》唱二黄导板回龙慢板,他移植过来,谱成小生唱腔,对小生二黄唱腔有所发展和丰富。他演《辕门射戟》吕布,射戟时,引弓信手发箭,百发百中,堪称一绝。他的戏路广博,桃李满门,而且各行角色都有,小生金仲仁,净角金少山,老生孟小茹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朱素云 男,京剧小生。名沄,字舫仙,号纫秋,小名四妞。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初习昆旦,后改京剧小生,为四喜班鲍福山弟子。后又得徐小香教益。并为清“内廷供奉”。 他扮相英俊潇洒,嗓子稍欠宽亮,故此不常演唱工戏。以演靠把小生戏为其专长,常演剧目为《辕门射戟》、《岳家庄》、《虹霓关》、《穆柯寨》、《破洪州》、《黄鹤楼》、《打寇》等。尤以《虹霓关》、《穆柯寨》的“对枪”,边式优美,别具一格,而为人称道。与名旦王瑶卿、杨小朵并称为“三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经常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合作演出。 徐小香 徐小香号蝶仙,与程长庾长期合作,程十分倚重。徐小香有京剧小生"开山鼻祖"之称。初为票友,后搭四喜班,后搭三庆班,为小生主演。徐小香嗓音宽厚响亮,扮相英俊,戏路宽博,文武兼山,昆乱不挡,唱做均属上乘。他擅演的剧目很多,如《拾画叫画》、《举鼎观画》、《奇双会》、《玉堂春》、《石秀探庄》、《雅观楼》、《八大锤》、《借赵云》、《辕门射戟》、《镇潭州》、《凤仪亭》、《监酒令》、《孝感天》、《罗成叫关》、《小显》等。尤其与程长庾演唱合作的《三国志》连台本戏,饰演周瑜,最为精彩,时有"活公瑾"之美誉。后来的京剧小生,大多继承徐小香的演唱路数。 京剧小生流派 程派小生 程继先是清末以来小生演员中成就最高、技艺最全面的一位杰出人才,他的表演艺术对现代小生行影响最大。 程继先自幼坐科,曾习武生,有很深的武功造诣,能熟练运用各类兵器的开打技巧,武打严谨、准确,于火炽中显示从容英武的气度。注意做派、神情和工架,表演传神入微,善于以翎子、扇子、甩发种种功夫以及细节的刻画来塑造剧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表演也毫不雷同,如周瑜一角,包括《群英会》、《临江会》、《回荆州》、《黄鹤楼》等剧目,程继先不仅塑造了统兵前风流倜傥、少年英俊的周瑜,也成功的再现了作为三军统帅,威风凛凛的周瑜。在一些含有相同的表演程式的剧目中,更细致的对周瑜的性格、心情、处境做了各自恰如其分的描绘,如《群英会》、《临江会》、《黄鹤楼》等剧中均有双掏翎、叼翎、耍水袖、亮相的下场身段,程继先都以动作幅度的大小、力度的强弱、步伐的疾徐、面部表情的变换甚至翎子功的运用分别予以不同的、合理的描绘,充分的展现了特定场合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又如,同是使用双锤,程继先能够通过表演区分出岳云、韩彦直这两个时代相通、身份相同、年龄相近的人物各自的鲜明特色。凡经他上演的剧目,均有与其他演员不同的表演,如《借赵云》的起霸、对白、开打,《八大锤》的双枪和《岳家庄》的双锤等,即使极为普通的表演手段与程式如出场的抖袖、开打的对枪,也都能边式、漂亮、与众不同。 程继先的表演富书卷气,因此他对所演的武小生戏于英武中含儒雅,文小生戏于文雅中显洒脱,穷生戏的寒酸迂腐也能不俗不火。他的念白讲求音韵,注意五声阴阳,大小嗓结合圆融无迹。曾先后与大量生行、旦行演员合作,戏路宽广,凡小生行当的各种类型如雉尾声、纱帽生、扇子生、穷生、武小生以及长靠、短打戏均所擅长,代表剧目储上述诸戏外,还有《蔡家庄》、《雄州关》、《探庄》、《状元谱》、《弓砚缘》、《连升店》、《奇双会》、《九龙山》、《八大锤》、《雅观楼》等。生平收徒较苛,私淑、摹演者极多,其弟子有叶盛兰、俞振飞、白云生等,其中以叶盛兰的成就为最高。 叶派小生 叶盛兰对程门本派的剧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等面的全面继承,并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有重大的突破和发展,不仅青出于蓝,而且把程派小生艺术推向又一个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绩在于唱工。 叶盛兰天赋优越,嗓音不仅宽亮高亢、圆润甜美,龙音、虎音兼备,而且耐唱,诸如大段的唢呐二黄、西皮三眼、原板等成套唱腔都能酣畅饱满、轻松舒展。唱法上,他远取德(珺如)、朱(素云),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枪、唱法的精华,而使自己的唱腔华丽秀劲,并研创了反西皮唱腔。叶盛兰善于以丰富多变的唱腔塑造人物,如同一吕布,在《辕门射戟》中的西皮唱腔挺拔豪放,盛气凌人,而《白门楼》中的西皮唱段则凄婉迂曲、悲怆动人。有时以唱腔刻画人物的激愤,唱的及其苍凉悲壮,如 《叫关》中的罗成。有时又以唱腔表现人物的绝望,唱得非常凄楚深邃,如《柳荫记》中的梁山伯。叶盛兰在唱工方面成功的艺术创造,适以补足了程派的缺陷(程继先不耐大唱),而使小生行当的艺术更为完善。对于程派的做工,叶盛兰于继承之外更有所发展,尤其刻画反面人物能够准确、生动、合理,如吕布的骄横浅薄,西门庆的凶狠狰狞都恰到好处。 叶在50年代以后,念白不须着意摹仿而酷似程继先,语气音色,皆可乱真,而且极有神韵,且进入最佳境界。他武功根底身后,腰腿功夫极佳,刀、枪、剑、棍等等开打纯熟脆帅,翎子甩发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狮子楼》(饰西门庆)、《翠屏山》(饰石秀)等剧中翻扑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员之下。除继承了程派的全部剧目外,中年以后上演了一批独有的剧目,如全部《周瑜》、全部《吕布》、全部《罗成》等,唱、念、做、打、表演都十分繁重,充分的展现了他全面的艺术造诣。《战濮阳》、《翠屏山》、《狮子楼》、《双合印》和50年代以来的新剧目《周仁献嫂》、《柳荫记》、《白蛇传》、《桃花扇》、《西厢记》和现代戏《白毛女》都属珍品,反串戏《木兰从军》、《南界关》、《英杰烈》等则因他曾习花衫,演来寓刚于柔,更别具风采。叶盛兰全面的发扬了程派小生的艺术,被认为是当代小生的首席演员,中年以后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小生流派。弟子有萧润德、茹绍荃、李元瑞、张春孝、马玉琪、马荣礼、张岚方等,子少兰亦能继其衣钵,再传弟子有于万增等。此外,大多数小生演员都能摹学叶盛兰的演唱,影响极为深远。 姜派小生 姜妙香戏照 姜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师承冯蕙林、陆杏林,并取法德珺如、朱素云,博采众长而且富于创造,发展了小生唱腔以书,形成了新的流派,称为"姜派"。 姜妙香同梅兰芳合作近半个世纪,在梅兰芳创演的全部新戏和梅派传统剧目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小人物形象,使他的演唱艺术影响深远。并因长期的合作,具有梅兰芳相近的风格,儒雅庄重,真挚自然。他的戏路文武皆擅长而偏于文,唱做俱佳而精于唱,悲喜剧皆演而更宜于喜剧,其主要贡献在于改革、丰富了小生的唱腔。他嗓音甜润高亮,耐唱受听,他吸取了青衣的传统唱腔、唱法和运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脱俗而且无脂粉气。经他精心加工设计,创制出别致优雅、富于感情的新腔,如《四郎探母》中杨宗保"扯四门"的西皮唱段,经他演唱后,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唱。 姜妙香念白讲求声韵和吐字,强调语气的平易和传情。武功亦佳,扎靠戏开打利落,招数清楚,身手稳健,从不卖弄技巧。精心的琢磨剧中人物的心理、地位、环境、运用唱、念、做等身段予以恰当、合理的表现,是姜妙香演戏的一大特色。他能戏极多,袍带小生、扇子生、穷生以及翎子生的剧目都很精彩。《监酒令》、《辕门射子》、《白门楼》、《借赵云》、《黄鹤楼》、《罗成叫关》、《小宴》、《飞虎山》、《状元谱》、《连升店》等均富姜派特色。梅派传统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虹霓关》、《穆天王》、《春秋配》、《奇双会》、《玉堂春》、《游园惊梦》及梅派新排剧目《西施》、《霸王别姬》、《洛神》、《木兰从军》、《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凤还巢》、《牢狱鸳鸯》、《春灯谜》、《黛玉葬花》、《千斤一笑》、《俊袭人》等,也都得到姜妙香的有力配合。 姜妙香有弟子50余人,较著者有阎庆林、沈曼华、江世玉、黄定、童寿苓、徐和才、刘雪涛等;津沪票界潘经荪、袁青云、何时希等皆与姜有交往,均擅演姜派名剧。 金派小生 金仲仁以票友下海,师承德珺如,由宗王楞仙,多与著名生、旦行演员合作,戏路宽,善借鉴,长于做、念,成为民国以后小生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金的唱工宗德珺如,并讲求因戏设腔,注重节奏尺寸。念白、做工学王楞仙,字音准确,语气传神,尤擅京白,所谓"京味"极为纯正,醇美动听。在表演时,他表情细腻,注意发掘人物的内心,用种种表演手段赋予人物活力,加强人物的感情色彩。饰演贵胄、将帅具华贵雍容之概,演有痴、呆气的书生如《悦来店》之安骥、《梅玉配》之徐廷梅等,尤能合乎身份,不失本色。演穷生戏如《打侄上坟》之陈大官亦能于寒酸潦倒中透出大方的气度。在参加新排剧目的演出当中,善于移植、借鉴传统剧目中的表演和特殊技巧,点染生姿,如在《关王庙》中饰王金龙,移用了《打侄上坟》中陈大官仓皇急避提鞋拾银的身段,沿《钗头凤》陆游迎接唐蕙仙时化用了《奇双会》赵宠闯辕的神情动作,将《黄逼宫》中共叔段的表演用于《乾坤福寿镜》"认母"一场等,都是借鉴化用的范例。金仲仁虽然出身票友,但武功扎实,与刀马旦合演《马上缘》、《虹霓官》毫不示弱,在《雄州关》中饰韩彦直,《雅观楼》饰李存孝,《雁门关》中饰杨八郎,分别有复杂的表演技巧,均属难能。历与王瑶卿、荀慧生、小翠花、王玉蓉等合作,无论传统剧目或新编剧目都能功力悉敌。他在荀慧生班中时间较长,所排新戏最多,《绣襦记》、《钗头凤》、《香罗带》、《杜十娘》、《玉堂春》、《得意缘》、《婚姻魔障》、《红楼二尤》、《晴雯》、《霍小玉》、《红娘》等都颇为得力于他的表演。 弟子以"维"字排名,有高维康、苏维明、董维贤、周维俊、洪维良、王维筠等,从其受业者还有李德彬、张春孝等。 马玉琪多少分[马玉琪]姓名得分:80分 [马玉琪]五格数理:天格-11 人格-15 地格-18 外格-14 总格-28 天格11的解析:(旱苗逢雨)万物更新,调顺发达,恢弘泽世,繁荣富贵。(大吉) 人格15的解析:(福寿) 福寿圆满,富贵荣誉,涵养雅量,德高望重。(大吉) 地格18的解析:(铁镜重磨)权威显达,博得名利,且养柔德,功成名就。(大吉) 外格14的解析:(破兆) 家庭缘薄,孤独遭难,谋事不达,悲惨不测。(凶) 总格28的解析:(阔水浮萍)遭难之数,豪杰气概,四海漂泊,终世浮躁。女性不宜此数。(凶) [马玉琪]三才数理:你的姓名三才配置为:木土金 成功运被压抑,消极,境遇难安,易生不平之念,易患胃、脑部疾病。(凶) 1、总论:为家庭生活而兢兢业业,辛勤努力之后终有收获,早年较为劳碌,天运五行属木、火时,中年后事业有成,名利可得。 2、性格:外表温和斯文,举止谦和有礼,人缘很好,但内在个性稍强,有不服人之气慨,更有眼高手低之倾向。 3、意志:意志坚定,工作态度积极,但耐心不佳,处事有虎头蛇尾之倾向。 4、事业:创业过程较艰苦,必须依赖自力而成就,中年后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 5、家庭:若为长子,父母恐缺其一,夫妻能和睦照顾家庭。应注意桃色事情发生,以免破坏夫妻情感。 6、婚姻:男娶贤淑之妻,替您分忧解劳女嫁好胜好强之夫,婚后常有争吵。 7、子女:子女个性较顽强,容易和父母顶嘴,长大后在社会上有成功发展。 8、社交:人缘俱佳,能得亲朋之助,但容易和异性接近,应注意桃色事件。 9、精神:若欲望不太高,可得到满足,若好高骛远,只会带来精神操劳,别无所得。 10、财运:财禄丰足之象,但早年较辛劳。 11、健康:易患胃肠病或外伤。 12、老运:晚景物质不缺,多注重精神修养,老境自然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