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01:31:18
哥斯拉跟奥特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1954年哥斯拉在美国纽约上映引起巨大反响时 ... [详细]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嬴稷赢稷 在位56年,前面二十多年大权在外戚手中年基本没有作为,后来采用范睢 远交近攻 的战略方针 分化蚕食六国,在军事上为秦一统天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在最后处理 赵国降卒 一事,也表现出他是一位 最没担当的帝王。纵观赢稷的一生,在位时间长是他能有更多时间来办事也有了足够时间开创功业,个人认为能力一般般吧,也是秦国有能力君主之一,分别是 秦穆公(赵任好)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王(赢驷) 秦昭襄王(赢稷) 始皇帝(嬴政)。
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前285 秦、楚会于宛城(河南南阳)。秦、赵会于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秦大将蒙武攻齐,陷9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前284 燕上将乐毅会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大举攻齐,陷齐70余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 前283 秦、赵二国会于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秦攻魏,陷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前282 秦攻赵,陷两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 前281 秦再攻赵,陷石城(石家庄)。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前280 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2万,陷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湖北十堰竹山)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前279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赵会于渑池(河南洛阳新安西)。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前278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兵溃散,不能复战,迁都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 秦昭襄王三十年 前277 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 前276 秦武安君白起攻魏,陷两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 前275 魏割温城(河南焦作温县)8城与秦。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援军,斩首4万,围大梁。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前274 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前273 魏、赵联军攻韩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与秦求和。秦又败赵军,沉赵军2万于黄河。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前270 秦攻赵,围阏与(山西晋中和顺),赵大将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任魏国人范雎 为客卿。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 前269 秦再攻阏与,不能胜。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 前268 秦攻魏,陷怀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前266 秦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 前265 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前263 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绝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曾横扫六国,为何去世时,六国子民都痛不欲生呢?前几年的古装剧《芈月传》,讲述了秦国宣太后芈八子的一生,看完不禁令人感慨,原来,成功的女人在背后需要付出比旁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关于宣太后的绯闻韵事特别多,据说她在年轻时就开始守寡,后来还和义渠君私通,生下两个儿子。此外,《战国策》中也记载了她和男宠的故事,据说宣太后在晚年特别宠爱魏丑夫,还在她病入膏肓之际,下令让魏丑夫给自己陪葬,最后,在庸芮的百般劝说之下,宣太后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得不说,这个太后的形象、权势和地位在历史上极其罕见,都说有其母必有其子,宣太后的儿子嬴稷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掌权时带领秦国横扫六国,去世时却六国举哀,这是什么情况? 一、从质子走向君主之位 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传奇君王,他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长达五十五年。说起秦昭襄王,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父亲和母亲,秦昭襄王的父母分别是秦惠文王嬴驷和芈八子。 秦惠文王嬴驷先是迎娶了魏国的公主做惠文后,还和楚国政治联姻,娶了芈氏为妃,惠文后接连生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叫作嬴荡,拥有天生神力,崇尚武力,且很爱出头。 芈八子也生了三个儿子,其中,最大的是嬴稷,他的性格机智聪慧,为人做事低调仔细,深受秦惠文王的喜爱。因此,秦惠文王本来考虑让公子稷当继承人,但此事事关秦国的千秋霸业,为了嬴氏一族的团结,惠文王在众多臣子的劝说下还是选择了嫡长子嬴荡继承王位。 与此同时,秦惠文王为了促进与燕国的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燕易王进行政治联姻,秦国公主至此成为了易王后。 嬴驷在确定了让公子荡继承王位后,为了避免兄弟间发生矛盾,便将公子稷送到燕国去当质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逝,18岁的嬴荡继位为王,与此同时,年仅14岁的嬴稷却在遥远的燕国当质子。 何为质子呢?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质。在那个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取信于对方,便会相互“质子”,将自己的儿子质押给同盟国,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诚心,一般来说,质子在别国的待遇都比较差。 从质子到君王,秦昭襄王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大型历史剧《大秦赋》上线后,好评不断,该剧虽然是以秦始皇嬴政为主线,但却横跨秦国四大君王,他们分别是: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对于《大秦赋》来说,前四集以宏大的战争场景和典型的士兵服饰拉开了序幕,秦昭襄王嬴稷的的晚年也随之登场。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秦昭襄王一生传奇,创造了超1/3的春秋战国史中的成语典故,看过上一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的人都知道嬴稷的故事,然而晚年的他除了高光时刻,也是有些许遗憾。不过,不管怎么样,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半个战国。以下,就让我们回顾下秦昭襄王的传奇一生。 一 首先,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对于秦昭襄王来说,在位时间超过50年,这已经是战国历史跨度的四分之一了。而就秦昭襄王的年龄来说,则达到了75岁,无疑接近小半个战国历史了。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秦昭襄王对于战国历史的影响,无疑可以说他影响到了半个战国的历史。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突然去世。当时掌握大权的宣太后芈月,想立公子芾为秦王。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宣太后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因此,秦昭襄王的经历,实际上和秦庄襄王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曾在其他诸侯国当人质,最后都在贵人的帮助下回到秦国,并继承了秦国君主的宝座。 当然,即位之初,宣太后芈月依然把持着秦国大权,这是秦昭襄王不愿接受的局面。不过,因为长期在外,秦昭襄王在秦国没有什么根基,只能韬光养晦。值得注意是,对于历史上的不少贤明君主,往往都有一段韬光养晦的经历,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初期也没有掌握实权,通过剪除鳌拜等权臣,康熙得以真正成为一国之君。而就秦昭襄王来说,最终在范雎的帮助下废太后,从而巩固了秦国君主的位置,也为日后秦始皇亲政提供了先例。 二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韩、魏、齐四国联合攻打楚国,楚国在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大败,楚国大将唐昧被杀,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通过垂沙之战,秦国不仅削弱了楚国,也离间了齐国和楚国之间的关系,这为秦国日后各个击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国和魏国联合攻打秦国。对此,秦昭襄王派遣白起迎敌,在伊阙(河南洛阳南)打仗,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组成的联军,大获全胜,斩了24万人,俘获魏国和韩国的联军统帅——魏国大将公孙喜,这就是白起的成名之战——伊阙之战。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山东六国还比较强盛,也即韩国和魏国,居然敢主动攻打秦国。当然,到了秦昭襄王在位后期,韩国和魏国,则是对秦国畏惧不已了。而这,无疑是秦昭襄王这位君主的重要功绩。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燕国的上将军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通过五国伐齐之战,秦国可以说是一石二鸟,不仅重创了齐国这一竞争对手,还恶化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能够理解战国末期,齐国为何对赵国等诸侯国见死不救的原因了。 三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湖北荆州江陵市),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迁都到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此战,就是著名的鄢郢之战。对此,在笔者看来,鄢郢之战对于楚国的影响,可以类比长平之战之于赵国了。 在鄢郢之战中,楚国不仅丢掉了都城,还损失了大量的兵马。如果说鄢郢之战前,楚国还有单独抗衡秦国的实力,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在这场战役中,楚国只能联合其他诸侯国,才能抗衡秦国了。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魏国、赵国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国派兵支援了韩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了十三万人,魏国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给秦国求和。秦又打败了赵军,将赵军的2万人在黄河沉溺。 伊阙之战后,韩国逐渐倒向了秦国,这引起了魏国和赵国的不满,从而爆发了华阳之战。在华阳之战,秦国联合韩国,击败了魏国、赵国组成的联军,这不仅削弱了三晋,也促使韩国更加臣服于秦国。所以,等到秦始皇发动秦灭六国之战的时候,韩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就被秦国轻松消灭了。 四 最后,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硬战,严密的守垒相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深深的感到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所以,秦昭襄王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 不久之后,白起击败了赵括,让赵国损失了40多万精锐士卒。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经此一站,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基本上就是不可逆转了,也即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秦昭襄王还是败给了赵国,从而将一统天下的机会让出来了,最终则是被秦始皇嬴政抓住了。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东周,东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也在这一年去世。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七十五岁。虽然经历了邯郸之战的重创,但是,对于雄心壮志的秦昭襄王,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消灭东周,并继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这自然是秦始皇一统六国铺平道路。总的来说,从战国中期到战国末期,从秦、齐、楚、赵四大强国并立,到秦国一家独大,秦昭襄王的一生可谓一个传奇。 楚怀王和秦国的故事,楚怀王是什么原因被秦国骗过去的呢?楚怀王是什么原因被秦国骗过去的呢? 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如果满意请采纳~ 楚怀王为何死在秦国 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秦国的哪位诸侯与楚怀王统一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560余位帝王中,蠢货不少,其中最愚蠢的莫过于楚怀王了, 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关系,好让秦国从容打齐国。张仪对楚怀王一通猛烈歌颂后,口头许愿将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割让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秦国打败齐国后,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6里,没说是600里呀。”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发兵攻秦,却被早有准备的秦军打得大败,汉中地方反被秦国占去。于是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国国君赶紧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说要让给楚国很大利益,并当面订立盟约。大夫屈原劝楚怀王说:“秦国 *** 得像豺狼一样,大王如今去秦国的领土订立盟约,准上他们的圈套。”公子子兰却劝楚怀王去,最后楚怀王没听屈原的话,上秦国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楚国的大臣们拒绝割让土地,并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即为楚顷襄王。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嫉妒和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心都伤透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一位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劝道:“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楚怀王之所以成为最愚蠢的帝王,就在于他搭上了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文豪屈原而遗臭万年。 楚怀王(熊槐)为什么死在秦国?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亦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这是端午节的由来。 楚怀王为何宁愿在秦国为囚而终都不愿意回国当王? 楚怀王为何宁愿在秦国为囚而终都不愿意回国当王?是回不去! 楚怀王姓芈(这个芈姓是楚国王族的通用姓),熊氏,名槐(约前355年前296年),因此叫芈槐、熊槐都没错,他在位时间: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他是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当时的形势是:秦国不放楚怀王,否则秦国会送楚怀王到楚国;楚国不请求秦国放楚怀王,因为楚国一请求,秦国就会提出土地的要求。于是就在你不放人、我也不求你的状况下过了几年,楚怀王去世了。秦国不得不理亏的把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这件事情,让秦国抬不起头来,在某种程度加剧了秦国一统的难度——因为没有人相信秦国了! 后来,楚怀王被扣没多久,他的儿子熊横就在楚国被拥立为君,是为楚顷襄王。而且,楚顷襄王为了自己到手的王位对秦国绝口不提要求归还楚怀王之事。顿时,楚怀王失去了其奇货本该拥有的价值,成了烫手的山芋,秦国是放也不好,不放也不好,真应了前面那句话,砸手里了。不过,在权衡利弊之后,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最终还是决定先扣着楚怀王再说,说不定来日能够派上用场也未可知。 历史证明,秦帝国对楚背信弃义,是对立国八百年的楚国的冒犯,从此楚人对秦非常忌恨,从国王到国民没有人对秦有丝毫好感,张仪这种卑鄙小人在秦大行其道,说明大秦国政的邪祟,也说明大秦被世人不认可,后世之人总觉得秦灭可惜,但秦灭从楚怀王这件事就开始酿下根源,注定他的合法性有问题,也不可能长久。在当时列国中,楚人文化和经济是最发达的,尤其是楚祭祀文化,一旦把秦列为敌人在祭祀中读出,就等于秦已成楚公敌,自然全民恨秦。 一位堂堂万乘大国的国君,竟然被另外一个国君阴谋拐骗并且囚禁在异国他乡长达三年之久,始终不失气节,没有辜负国家,最后凄惨死在敌国。楚国人从此世代怀念怀王,耿耿于怀上百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歌谣谶语最后也实现了,楚国虽然被秦国灭国但是仅仅十几年后来自楚地的陈胜,项羽和刘邦最后又反过来灭掉了秦。真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楚怀王前期国家如此强盛,为何三战败于秦国? 要说起战国时期疆域最大的国家,应该要算上楚国,楚国当时占据着南方广大的土地,人口众多,并且到了楚怀王时期,国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当时因为秦、齐先后变法强盛,于是战国七雄实际上形成以三国为首的同盟。 当时的楚怀王雄心勃勃,首先继位以后就击败了魏国,要知道魏国一直都是战国初期的强盛的国家,虽然没落,但是也有很强的实力,但是楚怀王凭借这一战,夺取了魏国八座城池,彻底洗刷了耻辱。 此后楚怀王任用屈原、唐昧等人实行变法,希望能够使国家更为强大,对外采用合纵的战略,先后与七国联合对抗秦国(其中包括义渠),并形成了以齐楚为首的联合军,掐断了秦国东出的犄角。 此时的楚国号称强势,但随后秦国就派出张仪游说,使得楚怀王被骗与齐国断交,最终瓦解了联盟,随后楚国丹阳、蓝田、召陵三战皆败,虽然取得越国的土地,但实际上此时楚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只是让人奇怪的事,为什么此前一直十分强盛的楚国,三战都败给了秦国,依照楚国当时的战力来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就是以秦国的厉害,也绝对不可能有如此战力。 有人说是因为楚王没有用屈原带兵,才导致前方战事失利,可实际上就是屈原他也仅仅只是一个文官,文官上阵打仗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要说屈原,只怕屈原上阵楚国会败得更快。 其实这要从楚国内部说起,楚国的政治制度就是虽然楚王为主,但是下面还有几大家族如屈、景、昭三家为主,基本上楚国能征善战的人都出自这三个家族,楚怀王任用屈原变法,早就触动了这些家族的利益。 于是这些人为了给楚王一个下马威,故意与朝廷政策抗衡,使得楚国失去了一次强大的机会,并在前线故意后撤失败,目的是希望楚怀王明白,没了他们三大家族,楚国一样不行。 于此同时,楚怀王也中了秦国的计策,为了贪图商于之地,与齐国断交,这也是楚国最终战事失败的根本缘由,其后合纵的联盟瓦解,垂沙之战楚国再一次败北,就连大将唐昧也在这一战中牺牲,楚国从此以后就坐上了下滑的过山车,再也难以挽回了。 楚怀王是怎么被骗客死秦国的? 二十七年(前302),秦国一位大夫私下与楚太子殴斗,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二十八年(前301),秦国就和齐国、韩国、魏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楚国大将唐昧,攻下了楚国重丘离去。二十九年(前300),秦又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两万楚兵,杀死楚国将军景缺。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三十年(前209),秦国又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市。秦昭王给楚王一封国书说:“当初我和您结拜为弟兄,在黄棘盟约,太子作人质,关系十分融洽。太子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侵占您的边境。今天听说您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求得和解。我国和楚国监近接壤,本来就结成了婚姻,互相亲善友好很长时间了。当今秦楚关系恶化,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和您在武关相会并盟约,订立盟约后再分离,这是我的愿望。我冒昧地告诉您这个想法。”楚怀王看到秦王的信,很担心。想赴会,又担心受骗;想不去,又担心秦王发怒。昭雎说:“君王不要前去,应派军队加固边境的防守啊。秦国乃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他有吞并诸侯的野心。”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说:“为什么断绝与秦王的友好?”于是怀王去会见秦昭王。楚王一到,秦兵就关闭了武关,于是劫持怀王到咸阳,秦王在章台会见怀王,对待怀王就象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一般,不用平等的礼节。楚怀王大怒,后悔没听昭雎的劝告。秦王扣留的楚王,要挟楚国割让巫、黔中的郡县给秦国。楚王想只订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地盘。楚王生气说:“秦国欺诈我,又强迫要挟我割让地盘!”没有再答应奏王。秦王因此扣留了楚王。 楚国大臣十分担心,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留在秦不能回来,秦王要挟我们割地,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秦国联合谋划,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想拥立在国内的怀王的儿子。昭雎:“君王与太子都在诸侯国受困,今天又违背君王的命令另立庶子,那是不合适的。”于是蒙骗齐国,派使者到齐国报丧。齐闵王对国相说:“不如扣留太子以便求取楚国的淮北。”国相说:“不行,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我们就空留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出不义的事了。”有人说:“不对。郢中如果立了君王,正好借机和新王做个交易说:‘您给我们下东国,我们就替您杀死太子,否则,将和秦、韩、魏三国联合拥立太子。’这样,下东国一定就到手了。”齐王终于采用国相的计策送回了楚国太子。太子横回楚后,被立为君王,这就是顷襄王。于是楚人通告秦国说:“依赖社稷的神灵,我国有君王了。” 顷襄王横元年(前298),秦国要挟怀王却得不到地盘,楚国立了君王对付秦国,秦昭王很生气,派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楚国五万士兵,夺取了析邑等十五座城离开楚国。二年(前297),楚怀王逃跑了,秦国发觉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怀王害怕,就从小路到赵国借路回楚。赵主父在代,他的儿子惠王刚刚即位,代行赵王的职事,胆子小,不敢收容楚王。楚王想跑到魏国,秦兵追上了他,楚王只好和秦国使者又回到秦国。这时,怀王生了病。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在秦国去世。秦国把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哀怜怀王,象悲掉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诸侯们从此看到秦王不正直。秦楚断交了。 被骗两次的楚怀王已经逃出秦国了, 为什么却没回楚国继续当王? 楚怀王,历史上一个比较昏庸无能的国军,当时被骗两次的楚怀王已经逃出秦国了,那为什么没回楚国继续当王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楚怀王当时战败被秦国抓去做了人质,死里逃生后,楚国是他的家乡,却没有回去,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和楚怀王的考虑是怎样的呢? 楚怀王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即位之后,也着重发展社会经济。他积极储备大批人才,开始根据国家形势进行变法,比较有名的就是当时的海上贸易,着力开疆拓土。不久,楚国繁荣昌盛起来,经济和政治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实力也是很雄厚的。但是比起秦国,还是稍有逊色的。 秦国作为当时实力最雄厚的虎狼之国,不仅军力十足,经济发展也是最快的,这让很多国家忌惮三分。但秦国也害怕齐楚联盟攻打自己,于是派张仪劝说楚怀王,造成齐楚之间的隔阂,后来秦国反咬一口,与齐国结盟攻打楚国。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吃了亏。后来楚怀王在攻打秦国时候,不听劝阻,被困秦国。 后来,楚国的大臣们就如同无头苍蝇,没人领导,他们不敢得罪秦国轻举妄动,不救楚怀王。楚怀王在经历逃出了又被抓回来之后,楚国大臣已经拥立他的儿子作为国王,他也就失去了价值,于是他想回家也回不了,就在秦国郁郁而终死去。说到底还是楚怀王智商下线,不懂随机应变。 秦国(75)楚怀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