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阿穆,太穆皇后叫什么
2023-02-13 01:30:24未知 作者:admin
青天衙门2之花轿奇谋 的分集剧情,谁有啊!!!帮帮忙啊!!!!
《花轿奇谋》第一集
瑞王府上下正忙着张罗瑞王的爱女兰格格出嫁,瑞王看着织工秀儿好似当年自己喜欢的情人秦罗不禁走神,有意想纳秀儿为妾。福晋看出端倪,于是让管家找了户偏远的猎户,要把秀儿和格格在同一天嫁出去,也好让王爷死了心。
兰格格由太后赐婚给镇国大将军阿穆齐,大婚那天,王府张灯结彩,正门由包道德代表阿穆齐来迎亲,兰格格穿上嫁衣喝了被秦罗下过药的参汤,上了大花轿被迎走。王府后门,同是织工的小叶子跟秀儿情同姐妹,用给格格做嫁衣的剩料做了一件和格格一样的嫁衣给秀儿穿上,含泪送秀儿上了来迎亲的小轿,王府总管尚野亲自看着送秀儿的小轿离开。
包道德带着格格的花轿浩浩荡荡往将军府上走去。半路上,兰格格忽然直叫肚子痛要出恭,迎亲队伍停在路边破庙前,让兰格格下轿去庙后方便,包道德一行在庙前等候。秀儿的小轿经过破庙时,被暗器打坏了小轿的扣环,小轿散开!轿夫将小轿停在小庙门前修理,却被包道德赶到了庙后。秀儿下轿休息时,被秦罗用谜药迷昏了兰格格和秀儿,调换了新娘,秀儿被放进了包道德的花轿往将军府而去,兰格格被小轿抬往西山脚下。
镇国大将军阿穆齐对大清立有汗马功劳,也是康熙的宠臣,但对此次太后赐婚,迎取兰格格并不情愿。大婚之时仍在与谭振英在将军府下棋,他心中还挂念着几年前,他重伤时救他的姑娘,虽然连姓名都不知道,可几年来一直在心中挂念。曲济斐送来了康熙的贺礼“如朕亲临”的尚方宝剑,阿穆齐不禁感动!阿穆齐满虽然不满意迎娶的新娘——兰格格,他却不知道,已被调包的秀儿,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姑娘。
此时,兰格格被抬到猎户范八刀家,兰格格发现自己要嫁的是将军,怎会跑到山村猎户家了!兰格格大发脾气,大惹恼了范八刀,范八刀一气之下失手打死了兰格格。范家兄弟见出了人命,惊吓之余慌慌张张的把格格抬进山里挖坑埋掉。范家兄弟收拾好从轿夫手中拿过来,而被不小心被打碎了的红宝瓶碎渣,他们决定把他和格格一起埋掉。
另一边,喝得有些醉意的阿穆齐还想到酒楼喝酒去,被谭振英和包道德等人劝回。阿穆齐不禁感慨,对月长叹!思念了三年,寻找了三年,都没找到那个自己日思夜想的姑娘,众人无奈。
阿穆齐回到洞房,看见新娘已经依在床沿睡着了,阿穆齐看着秀儿熟睡的脸,猛然想起当年秀儿在河边救他的情景,不禁惊异,为什么格格长得跟自己思念的人那么象,秀儿醒后也惊奇的发现,眼前的夫君怎么那么象那个自己朝思暮想的人。但两人谁也没好说出口,各自怀着自己的秘密睡下了。
范家四兄弟在山里挖了一个大坑,匆匆忙忙把兰格格埋掉。四人走后,埋兰格格的土坑里有了动静,包裹在草席里的兰格格在痛苦的呻吟,拼命挣扎。
范家兄弟刚跑没多远,范大刀忽然停下,觉得兰格格埋的不深会被野狼闻到气味给叼走了,于是兄弟几人又跑回埋格格的坑前。月光下,一只手从草席中慢慢伸出来,阴森恐怖,范八刀大叫有鬼,众兄弟吓的魂飞魄散,连滚带爬跑掉。兰格格从土坑里爬出来,只知道痛,却忘记了自己是谁!
大婚次日阿穆齐醒来,见坐在镜前的秀儿,越看越象自己日思夜想的人,连背影都那么象,王府的格格为什么会跟她长得一样呢,难道真的是同一个人,阿穆齐有些迷惑。秀儿看着这些华贵的衣服和装饰华丽的房间,也在想着,一个猎户也能这么有钱,也能过上如此富华的生活。
《花轿奇谋》第二集
范八刀回到家,想着自己亲手打死了格格的惨状,心中害怕,告诉兄弟自己要躲到山里去,收拾好包袱就走了,大刀进入森林,被披头散发的兰格格吓倒,八刀决定跟踪兰格格。
包道德一大早来给将军和秀儿见礼,这时王府跟格格出嫁的陪嫁管事彩香进来认出了秀儿,大家才发现,嫁给将军的不是格格,彩香匆匆回王府禀告。
阿穆齐觉出事情严重,找来谭振英,众人商量如何找回格格。
听了彩香的禀告,福晋带着管家尚野急急赶到将军府要见兰格格,阿穆齐告诉她格格不在府中,福晋生气要让尚野去找,被阿穆齐和冀斐拦下。福晋看到秀儿,生气不过,认为就是秀儿害了格格,而自己嫁到了将军府,扬手打了秀儿,阿穆齐生气阻止,因此也惹怒了福晋,扬言要跟将军要人。在谭振英的劝说下,福晋拂袖离去,秀儿见事情发展成这样,王爷和福晋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心里害怕。
谭振英从秀儿那了解到在格格出嫁那天,曾在破庙那里停留过,跟阿穆齐商量,为今之记就是尽快找到兰格格,然后什么都清楚了。此时,曲冀斐也看出了秀儿长得跟几年前救将军的那个姑娘很象。
范家兄弟正在打扫院子里兰格格留下的血迹,包道德带着一群衙役冲进院子,范大刀告诉包道德格格当天来就跑了,跑到后山去了,范大刀见包道德一伙往后山跑去,范大刀想,死的那个真是个格格,心中害怕,匆匆去找众兄弟逃难。
秀儿和阿穆齐看到曲冀斐若有所思考的样子,明白对方就是自己日思也想的人,阿穆齐拿出当年秀儿为自己包伤口用的丝巾,两人不禁泪流满面,紧紧的拥在了一起。
包道德从西山回来,告诉谭振英,格格跑了,范八刀也溜了,没有找到一点线索。
范八刀跟踪格格,他想看看兰格格到底是人是鬼。范八刀发现,原来兰格格并没有死,只是被自己打成白痴了,什么都记不住了。
阿穆齐和秀儿相互述说着这三年来的思念,现在阴差阳错让秀儿嫁到将军府,有情人再见面,阿穆齐决定不会让任何人拆散他们。
谭振英苦思冥想,格格和秀儿是如何掉包的,他决定从轿夫着手查起,他派包道德到瑞王府,通知王府有关下人到堂听审。包道德来到瑞王府,福晋正在拷打小叶子,包道德一来,就把气全洒在包道德身上,因为是包道德迎亲把在迎亲途中把格格弄丢了,瑞王福晋,把包道德恨之入骨。包道德使出浑身解数,才让瑞王答应让有关下人上堂,协助查案。
《花轿奇谋》第三集
冀斐取走了秀儿结婚那天的嫁衣,要在次日的审理中作为证物。
谭振英冥思苦想案中破绽,他让小玉和冀斐连夜去山里抓范八刀。此时,失去记忆的兰格格和范八刀在山林中却成为朋友般和睦相处。
次日开堂审理中,瑞王爷和福晋一心想让谭振英治秀儿的罪,谭振英早有准备,审了包道德,收押了小叶子。因为红宝瓶才是确定兰格格是不是真的嫁进了将军府的重要证物,而轿夫李源却证实他抬进西山范家的新娘就有红宝瓶,这就证明兰格格被抬到了范家,王爷福晋只好让谭振英查下去,兰格格的陪嫁丫头彩香察看秀儿的嫁衣时,发现了血迹,以为格格遇害,王爷福晋惊怒,认定是秀儿害了兰格格。当福晋看着秀儿和阿穆齐一往情深的样子,心中更气,伸手打了秀儿,阿穆齐护住秀儿,他认为秀儿已嫁进将军府,就是将军夫人,他会以自己项上人头来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福晋,王爷无奈,带着王府家人生气离开,扬言要在皇上那里告阿穆齐抗旨不尊之罪。
顺天府内,谭振英,阿穆齐都认为,两个新娘最有可能被调换的地方,就在那个破庙里。谭振英与包道德重返破庙寻找证据,振英却被庙里无缘无故掉下来的瓦块给砸晕了。
小玉和冀斐在山林中没找到范八刀,却抓到了范家其它几个兄弟。小玉回到顺天府正好看见狼狈的谭振英和包道德一瘸一拐的回来。
谭振英认为范家一定有线索,他决定亲自去一趟范八刀家,看看能否找到什么证据 。
这时,瑞王爷和尚野带着大批上兵卒,拿着皇上的御赐金牌,冲到将军府要抓秀儿,御赐金牌被阿穆齐一剑劈成两半。尚野动手伤了阿穆齐的两个侍卫,正要和阿穆齐动手,被瑞王叫住,因为阿穆齐剑上刻有“如朕亲临”的字样,瑞王爷只好作罢。
范八刀家,谭振英找到了兰格格的红宝瓶碎片,确任兰格格的确到过范家。谭公忧心忡忡,怀疑格格已遭毒手。
福晋见瑞王爷气冲冲从将军府回来,听过事情始末,便要拿着断裂的金牌去找皇太后,被王爷劝住。谭振英派包道德来请王爷福晋去顺天府严审疑犯,声称已经找到兰格格的下落。
王爷福晋来到顺天府,谭振英正在“严刑拷打”范家兄弟,范大刀说兰格格已在范家被八刀“打死”,福晋当场昏厥,王爷也悲痛欲绝,站立不稳。
《花轿奇谋》第四集
为了尽快抓住范八刀,顺天府派衙役在范家蹲守,却被想回家看看的范八刀发现,听见自己的人头可值两千两黄金,吓得掉头跑掉。
山林中,范大刀带着谭振英和瑞王爷等人来到当时埋兰格格的地方,挖开那个坑,却没有兰格格的尸体。这时,在林子外休息的福晋却意外看见了兰格格,失忆的格格已经不认识福晋,见福晋向自己跑来,吓的掉头就往树林中跑去,范八刀带着格格藏了起来,众人没有找到他们。瑞王心情沉重,谭振英看着林中,陷入深思。
包道德来将军府报告到西山林中的情况,阿穆齐和秀儿听到还没找到兰格格的消息,心情都很沉重。
谭振英觉得要破此案,先要找到兰格格,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破庙是个重要现场,决定带小玉再去查看一次。谭振英分别在当时兰格格和秀儿停留的两个地方都找到一种粉末,这将是破案的重大线索。
福晋让尚野想法把秀儿抓回王府。尚野潜进将军府,打死了一个侍卫,打伤了小叶子,正要掠走秀儿,被前来看秀儿的冀斐、小玉碰上,两人联手击退了尚野。
出了此事以后,谭振英决定把小玉留下来陪秀儿,有个照应,冀斐也仗义相陪,住进将军府,以免秀儿再遇袭击。
谭振英劝阿穆齐主动向瑞王爷缓和两府之间的关系,以免闹到太后皇上那里惹上一个欺君之罪。阿穆齐知道,要和缓两府间的关系,只能放弃秀儿,他断然不肯。
福晋“丧女”之痛让她夜不能寐,她决定要找阿穆齐和秀儿以报丧女之仇。她前去“慈宁宫”,告诉太后阿穆齐和秀儿是如何不满皇上赐婚,如何斩断金牌,如何不把皇上和太后放在眼里,还有谋逆造反之企图。太后深知阿穆齐是皇上的左右手,不好轻易治罪,只好让瑞王先把阿穆齐关进宗仁府,再做审问。
瑞王用计抓走了阿穆齐。顺天府,谭振英和众人商量如何解救阿穆齐,冀斐决定去关外请回皇上,只有皇上才能救得了阿穆齐。同时,顺天府加紧查找兰格格的下落,还去请来一个叫莫云飞的江湖英雄保护秀儿,以免被瑞王抓走。
《花轿奇谋》第五集
谭振英亲自带着秀儿来到王府,福晋看见秀儿,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要手下侍卫抓住秀儿,谭振英以言相激,说福晋如何怕王爷纳秀儿为妾,如何私自为京城绣工科总教习安排婚嫁,如何安排在兰格格的同一天嫁出秀儿,福晋设此圈套,无非是想让王爷死心,让秀儿在王府消失,可是没想到兰格格出了意外,所以福晋把这些都算在秀儿身上,要治秀儿死罪,还要阿穆齐将军来陪葬”。听了谭振英这些似乎合乎情理的分析,福晋也觉得是自己害了女儿,伤心悲愤的晕倒在地。其实,谭振英是想借此方法,来赢得解救阿穆齐将军的时间。
谭振英请莫云飞夜探王府,找到了抚养秀儿长大的长工,知道了秀儿的身世,原来福晋恨秀儿是从秀儿的母亲秦罗开始的。此时,小玉在山里中找寻到的一块衣料,振英推断可能兰格格还在山中,于是派小玉继续在山里查找兰格格的下落。
王府总管抓走了秀儿,福晋带着秀儿的丝巾去威胁阿穆齐,如果想救秀儿,就必须招认自己抗旨不尊,并杀害兰格格。阿穆齐悲痛不已。
宗仁府,阿穆齐为了能救秀儿,一人承担了所有罪名。神武门刑场,宗令监斩,瑞王在旁,刽子手正要对阿穆齐行刑时,阿穆齐的部将统领莽依图带着八旗禁军前来解救阿穆齐,阿穆齐看着在刑场对面牌楼上被福晋掠在手里的秀儿,心痛不已。阿穆齐挣开锁链,斥退莽依图,夺过宝剑,正准备自尽时,冀斐赶到,击落了阿穆齐手中的宝剑。瑞王恼怒冀斐来搅混水,康熙随后赶到,见自己的爱臣落到如此地步,康熙怒斥瑞王。可阿穆齐看着被福晋用匕首逼着的秀儿,仍然坚持皇上赐死,皇上惊愕。此时,莫云飞上牌楼救出了秀儿。
屋顶了,莫云飞被尚野逼得手忙脚乱,一个白影加入战团来帮莫云飞对付尚野,谭振一怔。冀斐加入战圈,白影飘然离去。福晋眼神凶狠怨愤的看着拥在一起的阿穆齐和秀儿,转身离去。
回到宫中,康熙得知瑞王和福晋用秀儿做人质借此逼死阿穆齐,心里非常生气。又听闻兰格格失踪,康熙本以为是一桩美好姻缘,却变成白刃相向,不禁叹息。
康熙向太后请安,瑞王福晋正在向太后诉苦,还在那里讲阿穆齐拥兵造反,被康熙怒斥,太后明白皇上心意,但坚持要严办秀儿,康熙无奈。
莫云飞告诉振英,那天在牌楼出手相助的白衣人是个女子,谭振英若有所思。这时冀斐传来皇上的话,太后决意要治秀儿的罪,让大家想办法。谭振英决定让秀儿用苦肉计来引出白衣人秦罗。
《花轿奇谋》第六集
原来秦罗就是秀儿的亲生母亲。
二十年前,秦罗是当时瑞贝勒的一个婢女,后来被瑞贝勒看上,纳为小妾,瑞贝勒对秦罗宠爱有加,两人情深意浓,最后又有了身孕,瑞贝勒还天天住在秦罗房里,福晋对秦罗又嫉妒又怨恨,却也无奈。
在秦罗有孕即将临盆的时候,瑞贝勒奉命带兵入缅。瑞贝勒一走,福晋就想治秦罗于死地,秦罗往城外逃去。秦罗在城外河边小木屋产下小秀儿,托付王府的柳四代为收养,柳四隐瞒了秀儿的身世,将其收养在瑞王府。在破庙,秦罗被尚野打伤,尚野以为秦罗已死,命大的秦罗被武林高手天山神尼相救并带到天山。
秦罗习武十六年下山,在河边小屋,看到秀儿在为阿穆齐治伤。秦罗一眼就看出秀儿是自己的女儿,便多次夜探瑞王府,见福晋非常过分,顶了秀儿“金针”的功名,还要把秀儿嫁到一个猎户家。秦罗明白阿穆齐和秀儿两情相思,于是在嫁兰格格那天,巧妙的在破庙调换了新娘,直到谭振英用计激秦罗现身。
众人听完秦罗的诉说,颇为感慨。如今为救秀儿,谭振英要秦罗再演一出戏,设法让秀儿先正了格格的身份,瑞王福晋就不能一手遮天,皇上也可以帮上忙,于是谭振英决定让包道德再走一趟瑞王府。
包道德到瑞王府,告诉瑞王谭振英找到秦罗,约瑞王爷次日单独在破庙见面。瑞王来到破庙,福晋偷偷跟来,谭振英用计让福晋现身,并逼福晋亲自在瑞王面前承认谋害秦罗的事实。原来瑞王一直怀着对秦罗的思念,见此情景,瑞王对福晋又气又恨,福晋愤然离去。福晋走后,秦罗现身,瑞王见秦罗并没有死,惊喜万分,秀儿和瑞王也父女相认。秦罗告诉瑞王整个换新娘的过程,一家人诉说着相思之苦。但秦罗早已皈依佛门,了却最后的尘缘后终将离去,王爷和秀儿恋恋不舍目送秦罗远去。瑞王秀儿母女有着无限的歉疚。
谭振英派小玉继续查找范八刀和兰格格的下落,瑞王爷回府后要为秀儿补上大礼,捉拿尚野,福晋阻拦,被瑞王怒斥,瑞王告诉福晋和秀儿父女相认的事实,这又引起了福晋对秀儿更深的怨恨。
福晋用二十万两收买尚野用计骗出了阿穆齐,掠走了秀儿,阿穆齐找到瑞王,派出侍卫四处寻找,在街上,冀斐发现了尚野,阿穆齐闻声而来,两人夹攻,尚野被阿穆齐一剑刺死。
山林中,小玉和莫云飞也找到了失忆的兰格格和范八刀。
秀儿被福晋掠到“内织造局”,福晋想手刃秀儿,匕首却意外的刺伤自己,小玉带着兰格格,范八刀,飞奔至“内制造局”。兰格格已开始恢复记忆,进门看见福晋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福晋看见兰格格平安回来,也了无牵挂的离开了人世,在临死时,她也终于放开了心中的怨恨。
康熙赐封秀儿为“福敏郡主”,赐婚镇国大将军,两人的婚姻终于得到了皇上和所有人的认可。另一边,兰格格习惯了打猎的生活,又到山里去找范八刀了。
河北潘姓的由来
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寻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芈姓,以字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七四零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子孙以邑为氏。3、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以国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B.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繁衍播迁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氵睿,为汉寿(今湖南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百家姓“潘”的由来?
潘姓的源出有8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称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部。
商王朝时期,舜的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潘氏,是为潘氏之始。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潘氏的最早起源与姬姓关系非常密切。
姬姓是中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今河南新郑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吞并了炎帝的姜姓部落联盟,击败了蚩尤的姜姓部落联盟,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中原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利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氏。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的有十四子,共十二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都与黄帝有关。夏王朝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王朝的始祖契,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所生;周王朝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嫄所生。
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子孙建立了周。到周文王姬昌时,姜自己的第十五个儿子姬高封在毕国(今陕西咸阳),后人称他为毕公高。毕公高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他同周召公姬奭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成康之治”局面。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毕公高后来让其子姬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姬伯季的后裔子孙们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为潘氏,是今陕西潘氏之源,也是史称的潘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颛顼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嬇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嬇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嬇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
到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
当时,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了今湖北、江苏、浙江、山东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有潘氏,为季连的庶支后代,其祖源史无记载。
据史籍《姓氏寻源》、《潘氏家谱》、《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楚国大夫潘崇助楚穆王芈商臣(熊商臣)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便以祖名为氏,称为潘氏。从此,潘氏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荆楚潘氏因此而来。
楚成王芈頵(熊恽)执政时期,楚国潘氏家族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芈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芈商臣为太子,曾征求令尹(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芈商臣立为太子。
数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芈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熊职为太子。
芈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找来老师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宠爱的妹妹江芈,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
芈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芈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芈商臣又想了一想说:“敢!”于是,芈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楚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楚成王。
楚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芈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煮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
芈商臣继位后,即为楚穆王,除了晋封他的老师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原来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氏一族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氏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破多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为了使鲜卑族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
在北魏王朝的这次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首音与汉字“潘”谐音,故把破多罗氏改成潘氏。
从此,这支由鲜卑族人改汉姓为潘氏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地区生息繁衍并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为今河南潘氏的主源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巴邻部,属于一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时期丞相巴邻·伯颜的后裔,以地为姓,世居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巴林氏多冠汉姓为潘氏、詹氏、白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东海女真伊拉哩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潘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高山族,出自清朝时期台湾府岸里大社酋长阿穆,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清康熙二十二年(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东宁国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军,割据海外的东宁国灭亡。此后,台湾岛的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地区)酋长阿穆率部归顺满清政府,被康熙大帝赐姓为潘氏,世代为岸里大社土官。
到了清光绪十一年农历9月5日(公元1885年10月12日),清廷下诏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省,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并决定由抗法英雄、原福建巡抚刘铭传充任,从此,台湾成为满清政府的第二十个行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台湾省成立抚垦总局,下设十多个分局。刘铭传亲任抚垦大臣,开始开山“抚番”。他派大军修通进山的道路,委派地方官、官军一起去做“番酋”的工作,进行招抚。对招抚之后的“番民”,又设立“番学堂”进行教育,指示地方官发给衣服,教他们穿衣,让他们知礼。他还帮助高山族同胞革除杀人驱疫的恶习,通过教唱通俗易懂的歌谣宣传不该杀人的道理。刘铭传要各地“认真教导,不拘番童、番丁男女,朝夕歌唱,并为之讲解,使之家喻户晓,期革嗜杀之风,渐知人伦之道”。根据史书记载,仅在清光绪十二~十三年(公元1886~1887年),全台湾岛就有四百余“番社”、八万多“番民”接受招抚,同时开垦农田数十万亩。
其间,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之后皆被台湾巡抚刘铭传依清前例赐姓为潘氏,形成今台湾省高山族潘氏一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抽暇予以考证后再进行补充。
得姓始祖:姬伯季、潘崇、阿穆。
中华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