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四大案死亡人数,明初三大案死了多少人

2023-02-04 01:30:18未知 作者:admin

明初四大案指的是哪四个案件?都是冤案吗?

明初四大案亦称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

主导者是朱元璋,其目的有排除异己、加强统治、整顿吏治、惩治贪污等,可谓是公私兼备。

"空印案"

明朝时,地方每年都需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并核对财政收支账目,地方所呈报的账目必须与户部审核后的账目完全相符才能结算,但凡有一项不符就必须退回重新造册。

因为账目繁多复杂,难免有不一致的时候,这样一来,办事官员就必须多次返回原地盖章,古代的交通不便,往返路途遥远,耗时耗力,一来一回,几个月就过去了,所以地方办事官员都会提前准备好盖过印的空白账册以备不时之需。

这是从元朝开始就沿袭了上百年的惯例,朝廷也一直没有明令禁止。但是,朱元璋得知这种做法后却勃然大怒,怒的是各级官员不照章办事,可能引起上下官员一起贪腐,是欺君重罪。

朱元璋想规范化办事流程,取缔“先印而后书”的官场潜规则,于是痛下杀手,主印官员(即掌握印把子的人)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远方。地方受到牵连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明朝大儒方孝孺他爹方克勤就是因“空印案”而死。可见含冤而死的不在少数。

《明史·刑法志》和吴晗的《朱元璋传》都认为朱元璋在空印案中杀人数万,而方孝孺在《叶郑传》却说空印案中被杀人数不过数百。

胡惟庸案

胡惟庸,明朝官方认可的最后一任宰相。朱元璋是个很专制的皇帝,不愿意让任何人代替他对国家事务做决定。而胡惟庸对权力也很执着,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引起朱元璋的忌讳,认为朝中有一批人在支持胡惟庸,才会让他有这么大权力和胆量来做这些事情。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南部)来贡,胡惟庸和当时的右丞相汪广洋等人匿而不奏,结果被太监告发。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涂节自首上告胡惟庸谋反。明太祖随即下令逮捕胡惟庸、陈宁和涂节等人,并以"枉法诬贤""擅权枉法""蠹害政治"罪加以处死。

胡惟庸被杀后,此案并未了结,他的罪名也在不断升级。又加上了"通倭"、"通虏"和"谋反"等罪名,并不断牵连、扩大化。

此案就像开了一个流血的口子,之后十年间,只要是与胡惟庸有过联系的,全部都以此为借口处死,夺爵。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人,都因与胡惟庸有勾结而被处死 。

十年前处理胡惟庸谋反,是为了取消相权,十年后,则是为了排除异己,为皇孙上位做好铺垫。可谓冤死者甚多。

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吞盗官粮,于是下旨查办。

小小的户部侍郎郭恒居然贪污了,明朝一年的收入想想也觉得似乎另有蹊跷。

因为大户,粮商,富户等被贪赃者要求补了空,朱元璋在《大诰》中明确质问了这些贪污者你们向商人大户借粮用什么来还?但是这些被逼无奈补空缺的大户粮商富户却被定罪为了协同者,遭到了杀头抄家的命运。

而这个案件更像是朱元璋剪天下富商,地主阶层的羊毛。从六部以下,杀了三万余人,搞得当官者人人朝不保夕。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大将军蓝玉,蓝玉可谓明朝洪武年间最大功臣。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较好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为"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因这个案件而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都被杀戮殆尽 。

至此,朱元璋只相信他的儿子们,他们手中兵权才会让朱元璋放心,而外人不能掌握兵权,对朱家天下有丝毫的威胁。

而这些冤死的英魂,都是为朱家打下天下英雄。

洪武四大案一共死了多少人?

九万人左右。

空印案:被杀约一万人;郭桓案:三万余人;胡惟庸案:三万余人;蓝玉案:约两万人。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当时明朝有一个规定,地方财政每年都需要向中央户部报告核对,只要其中有一个数字不对就需要返回重新编造并加盖公印,但对于有些距离较远的省市,非常的不方便。

于是当地官员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空白的纸上加盖公印,账目不对时立马就能修改,这样就能避免来回奔途。经过演变后,基本全国都是如此作为,但唯独朱元璋不知道,当其发现地方官员如此作为后,非常愤怒,杀掉了全国的主管印章的官员,高达几万人。

郭桓案发生在1385年,御史于敏举报户部侍郎郭桓联合按察使司官员赵全德等人贪污腐败,经过调查,郭桓贪污了太平、镇江等多地的赋税收入,在地方还征收自创税种,总计2400万石粮食。涉嫌贪污的六部人员都有,地方机构人员也都参与其中,最后从上到下按律处死了三万多人。

胡惟庸案发生在1380年,具体原因是宰相胡惟庸建立党派,拉拢朝中官员组成新的战线,尽力排挤针对胡党的官员,并且企图谋反,胡惟庸被人揭穿后,朱元璋下令扫除胡党,斩杀了三万余人,为此朱元璋还废除丞相一职,事物都交由六部处理。

蓝玉案发生在1393年,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其行事嚣张,目中无人,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最后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其处死,受到牵连的党羽众多,先后斩杀了两万余人。蓝玉被杀后,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被朱元璋消灭殆尽。

朱元璋滥杀官员的原因:

从胡惟庸案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些事是该杀的,有些是不该杀的,而有些则是错杀的,很多人就此给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杀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

朱元璋有些过激的行为可能是与他的少时遭遇有关的,而他的不幸遭遇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贪官污吏造成的,这使得他不喜欢当官的,即使这些人为自己干活,朱元璋也不是对他们非常信任,所以一旦官吏们做出违反规定的事时,朱元璋对官吏们的信心就会更加缺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被咬过的人,在做皇帝前他一直处于官吏的欺压之下,所以当空印案、郭桓案等案件一发生,朱元璋就会将风潮扩大,在他看来,官员都是不可信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洪武四大案

明朝初期四大案是什么呢,据说死亡总人数超过十万?

这“四大案”是朱元璋统治时期为巩固皇权所引发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因这四桩案件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不计其数,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想要巩固皇权,也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胡惟庸案是因为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权力过大,为了削弱宰相权力因此引发的血案。胡惟庸当宰相的时候,暗中与其他朝臣结为党羽,势力变得越来越大,朱元璋深知胡惟庸再按照此势发展,必定会成为朝廷祸患,因此除掉了胡惟庸,后来随着胡惟庸的罪名越来越多,牵连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因此丧命的人据统计有三万之多。

空印案则是因为官兵们在运输中产生的问题而引起。古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因此都是人工使用马车运输,这样一来,不仅运输成本比较大,而且很容易造成运输前的钱粮数量远高于运输后的实际数量。除了途中消耗外,许多官员也趁此机会捞取一笔。朱元璋知道后为之大怒,将相关官员全都处罚了,无一例外。

第三案是贪官郭恒的案件,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十分痛恨贪官。得知郭恒竟然靠着贪污获得了无数钱财和粮食后,将参与郭恒贪污的所有官员及其家人统统诛杀了,由于郭恒案涉及人数众多,最终死亡人数也是高大数万人。

最后一桩则是由蓝玉引起的蓝玉案,蓝玉作为军队将领,带兵征战多年。但是蓝玉却不知收敛,总是横行霸道目中无人,因此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为了防止还有别人效仿蓝玉利用兵权生事,便利用蓝玉案将他猜疑的将领都灭门了。

朱元璋通过四桩残忍的流血案件解决了贪污腐败之事,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手法过于残忍,导致当时很多百姓都十分恐惧。

明朝洪武四大案共牵涉了多少人?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 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郭桓案是明太祖朱元璋严惩户部侍郎郭桓等吞盗官粮的重大案件。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通同舞弊,吞盗官粮。明太祖令审刑司拷讯,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发现除侵吞宝钞金银外,仅贪污税粮及鱼盐等即折米二千四百余万石。于是,赵瑁等皆弃市,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供词牵连各布政使司官吏,系狱拟罪者数万人。

此案令核赃株连之人遍天下,中产以上民家被抄杀者不计其数。为防止矛盾扩大,明太祖乃手诏公布郭桓等人罪状,而将原审法官右审刑吴庸等处磔刑,以平众怨。

空印案

此案发生在明初洪武年间。明初,每年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吏前往户部核对钱粮、军需供给等事,因路途遥远,往往带着事先开好的空印文书(即加盖印章的空白公文),以备急用。此事习以为常。但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大怒,怀疑其中有弊,责令严查空印案。凡是与此案有关的部门及地方官员一律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处以杖一百,戍边。受牵连者达万人以上。

案例分析、在《大明律》中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枉法赃”,从严惩处,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四十贯即处斩刑;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两等处刑。像明朝这样用严刑惩治贪官污吏,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胡惟庸案

又称“胡狱”,发生在洪武年间。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跟随朱元璋起兵,洪武六至十三年间任丞相。其间权倾朝野,专权结党。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罪判处胡惟庸等人死罪;十九年与二十三年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罪追杀其余党,连坐被诛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还乘机废除中书省制度,罢除丞相官职,直接统领六部。

案例分析、明朝统治者在采取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政等措施以外,用杀戮的手段大肆铲除权臣宿将,虽然暂时解决了皇帝和权臣之间的矛盾,却滋长了宦官专权。

蓝玉案

又称“蓝狱”。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年(1393年)。蓝玉,定远(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二十年(1387年)任大将军,二十年封凉国公。明太祖朱元璋比之为汉代卫青、唐代李靖。但蓝玉却恃功骄横,夺占民田,多行不法行为。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其谋反,结果被族诛,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案例分析、《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明律的这些规定,都是为了防止臣下结党以削弱君主集中的专制制度。明王朝统治者为了达此目的,不惜滥杀无辜。

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的空印案,导致的死亡人数是多少?

空印案,明初四大案之一。所谓空印,就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内容。就像现在的合同,先盖章,再填内容。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因为涉及的内容账目繁多复杂,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古代交通不便,往返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几个月就过去了,为了方便行事,地方办事的官员,都会准备几张盖好了印的空白账册,用以备用。

这其实就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怒下面官员,不按规矩办事,没有把法规放在眼里,并且这样还会引起中央和地方官员一起贪污,这就是欺君罔上的重罪。

于是朱元璋为了整肃官员作风,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从中央到地方,受到牵连的官员数不胜数,连名臣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都受“空印案”而死。

对于涉案被杀的人数,其实后人多有争议,有杀数万之说,有与郭桓案共计杀七、八万人之说。方孝孺《叶郑传》说空印案被杀人数不过数百,而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关于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上还有争论,有的说是洪武八年,有的说是洪武九年,还有说洪武十五年。之所以时间不一样,因为这个案件也不是独立发生的。如果是洪武十五年发生,两年后,又发生了与之相关的“郭恒案”,那么吴晗《朱元璋传》:"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 "就是正确的。

明朝胡惟庸案是怎么回事?你有哪些了解?

明朝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牵涉人数众多,前后一共诛杀了3万多人,历时10年之久。在我个人看来,朱元璋是想借胡惟庸案,将朝中的功臣清理一番,借此巩固自己的皇权,也为皇太孙朱允炆肃清登基道路上,可能存在的阻碍。

胡惟庸作为明朝最后一位丞相,也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他的一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人有才能,也十分善于揣摩人心,同李善长也有着要好的关系。唯一失败的地方,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并没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深刻,这才导致了他日后诛九族,被赐痒死的结局。

一、胡惟庸自己作死

胡惟庸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县令,为人有才华,脑筋十分活泛。在一次打造战船过程中,受到了李善长的赏识,加上两人是同乡的关系,李善长为了制衡刘伯温,便将胡惟庸引荐给了朱元璋。

在此之后胡惟庸仕途便平步青云,他的领会能力和办事能力,深得朱元璋赏识。杨宪被杀之后,胡惟庸也就慢慢走上了丞相位置。

朱元璋有意将大权交给胡惟庸,就是想要考验胡惟庸的为人。谁曾想胡惟庸太把自己当回事,完全忘记了朱元璋忌惮自己权力被削。一些事情处理得很过分,也由此让自己走向了覆灭。

二、给了朱元璋肃清功臣的理由

朱元璋将胡惟庸杀死,这件事情还不算结束。前后一共历经十年时间,多次将胡惟庸案搬出,一共诛杀了三万人,案子才算彻底的放下。

可以说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正愁没有理由对功臣们下手,胡惟庸案的出现,给了他这样一个借口和理由。

胡惟庸案诛杀的人数让人震惊,也由此想到了“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这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点击展开全文
精彩推荐
段誉为什么会百毒不侵?段誉的武功到底有多强? 万茜为什么叫第一金瓜、外滩王熙凤,她和江一燕、江疏影长的 任达华饰演过的角色(任达华什么人物)
相关文章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定档暑期,播出平台是哪个? 为什么憨豆先生拍片不说话?憨豆先生艾金森是英国人 解读应援是什么意思,粉丝应援色造就韩国四大海洋奇迹 林江国的老婆是王美雪吗?林江国馨子是什么关系 周震南家里的猫是什么品种的,他家是不是很有钱? 马雪阳为什么叫刀刀、火星兔、人间仙兔,他写过哪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