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言,高希言针灸
2023-02-20 16:37:00www.15lu.com 作者:admin
健康术语-下利清谷
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指虚寒导致的泄泻,所泻之物清冷夹有不消化食物,无臭味的症状。
(一)治疗
此证多因脾胃虚寒,不能温化水谷而致。治宜健脾温中散寒。方药多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针灸治疗中,常用合谷、天枢、上巨虚、肾俞、脾俞治疗。
(二)调护
1、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2、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3、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泻而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针对此类虚寒腹泻,可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1999年
2.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3.高希言、饶洪.《实用汉英针灸辞典》: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2004年
4.刘晨.《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健康术语-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指手阳明大肠经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经穴。分布在食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应用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二)各穴简释
1、商阳 Shāng yáng(LI 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 0.2寸,或点刺出血。
2、二间 èr jiān(LI 2)荥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蚓状肌腱 食指近节指骨基底部。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②热病。
操作:直刺0.2 0.3寸。
3、三间 Sān jiān(LI 3)输穴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第一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 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③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4、合谷 Hé 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 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有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㖞。②热病,无汗,多汗。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 1.0寸。
5、阳溪 Yáng xī(LI 5)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 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方。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深层分布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 0.8寸。
6、偏历 Piān lì(LI 6)络穴
定位:曲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拇短伸肌 桡侧腕长伸肌腱 拇长展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聋,鼻衄,喉痛。②水肿。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 0.8寸。
7、温溜 Wēn liū(LI 7)郄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 桡侧腕短伸肌腱。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②肠鸣腹痛。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8、下廉 Xià lián(LI 8)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的分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痛。②腹胀,腹痛。③肘臂痛。
操作:直刺0.5 1.0寸。
9、上廉 Shàng lián(LI 9)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 桡侧腕短伸肌 旋后肌 拇长展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和浅静脉。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穿旋后肌。
主治:①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②腹痛,肠鸣。
操作:直刺0.5 1.0寸。
10、手三里 Shǒu sān lǐ(LI 10)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的前方 旋后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 1.2寸。
11、曲池 Qū chí(LI 11)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 肱桡肌。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桡侧返动、静脉和桡侧副动、静脉间的吻合支。
主治:①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②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③瘾疹。④腹痛,吐泻,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0 1.5寸。
12、肘髎 Zhǒu liáo(LI 12)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桡肌 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后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
操作:直刺0.5 1.0寸。
13、手五里 Shǒu wǔ lǐ(LI 13)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下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侧副动、静脉和桡神经。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 1.0寸。
14、臂臑 Bì nào(LI 14)
定位:当曲池与肩骨禺连线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浅层布有臂外侧上、下皮神经。深层有肱动脉的肌支。
主治:①肩臂痛,瘰疬。②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 1.5寸。
15、肩髃 Jiān yú(LI 15)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三角肌 三角肌下囊 冈上肌腱。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臂外侧上皮神经。深层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 1.5寸。
16、巨骨 Jù gǔ(LI 16)手阳明、阳( 乔)交会穴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肩锁韧带 冈上肌。浅层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深层布有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和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肩臂挛痛不遂。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 1.0寸。
17、天鼎 Tiān dǐng(LI 17)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后缘 斜角肌间隙。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外静脉和颈阔肌。深层布有颈升动、静脉分支或属支,在斜角肌间隙内分布着臂丛神经等结构。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瘖。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0.5 0.8寸。
18、扶突 Fú tū(LI 18)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颈血管鞘的后缘。浅层内有颈横神经、颈阔肌。深层有颈血管鞘。
主治:①瘿气,暴瘖,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操作:直刺0.5 0.8寸。
19、口禾髎 Kǒu hé liáo(LI 19)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口轮匝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等结构。深层有上唇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等分布。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㖞,口噤。
操作:平刺或斜刺0.3 1.0寸。
20、迎香 Yíng xiāng(LI 20)手、足阳明交会穴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浅层有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支。深层有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神经颊支。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㖞,面痒。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斜刺或平刺,0.3 0.5寸。
1、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西言文化请了哪位中医大师讲课
西言文化请了中医大师讲课高希言教授以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为核心,分析窦汉卿的经脉气血理论、八脉交会穴理论、下针十四法,得气等学术思想,并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运用窦汉卿学术思想的临床经验。讲座结束后,高希言教授对徐晶、李晓峰、杜玉茱等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会后,广大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迪,受益良多。
高希言,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针灸学科带头人、针灸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针灸推拿学负责人,河南省针灸教学团队负责人,河南省省级精品课程针灸学负责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针灸标准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刺法灸法专业委员会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等期刊编委。主编出版学术著作5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0余项。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经济开发区杏苑路3号
高希言名字怎么样?
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
高:本义指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后引申指等级在上,超过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声音大,响亮,品德才能优秀等。
希: 盼望,期望;少,通“稀”。寓意珍贵。
言:本义说,说话。言论,见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