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制一军是多少营(汉末一营多少人)
2023-01-03 18:33:28未知 作者:admin
东汉军制
大将军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 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 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中国古代军事编制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
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
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一般认为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3名,至于配属的步兵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编为“师”,由“师氏”指挥。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说西周有14个师。
春秋时期军队中步兵比重逐渐增大,根据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每乘步兵从25名逐渐增加到50名、75名,而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100名。西周时作战在排列阵势时一般将参战部队分为左、中、右3个集群,号为“三军”,并按照集群的战术重要性又称为上、中、下军,而以总指挥所在的中军地位为最高。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这种战术单位逐渐固定,成为“师”以上的又一编制单位。各个诸侯国编成的军数目不同,有的有3军,有的有4军,有的有6军。军所隶属的战车以及士兵数量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在200乘上下。步兵逐渐在独立作战中也形成了新的编制,据《国语》记载吴国步兵的编制,为10进位制的:10人为队,10队为行,10行为旌,10旌为军。
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据《周礼》(一般认为该书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国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书时的制度)的说法,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5个“卒”编为“旅”(500人),由“旅帅”指挥;5个“旅”编为“师”(2500人),由“师帅”指挥;5个师编为“军”(12500人),由“军将”指挥。而《尉缭子》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人为伍,10人为什,50人为属,100人为闾。《商君书》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5人为伍,50人设“屯长”,500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二五百主”。骑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
总的来看,早期步兵都以5人为战斗单位。据《司马法》一书,5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
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
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由朝廷委派的“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一般也应是5进位制)“曲”,约1000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队(50人或100人,有队率)、屯(500人,有屯长)。另外每一级军官都可支配约占编制10%的另编人员为随从亲兵,担任警卫、通讯等特别战地勤务。
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五校尉”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长、伍长不算官。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而部以上的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开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的员额不断缩小。
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1500人左右,而东晋时将军踔脸晌 墓俚某坪拧D铣 跛问苯 哟笾卤嘀莆 ⒋保huang,原义为军队的旗帜)、队3级,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队约有200人上下,设“队主”;若干队合为幢,设“幢主”;一般3幢合为军,1军约3000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或“统军”。
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100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6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12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共24名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仪同”(意思为仪仗可以与开府相同,总共48名)。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军”(也叫“团”),但是实际上只有2000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1000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
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1200—800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4—6个团,每团兵员200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2旅,每旅兵员100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2队,每队兵员50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5火,每火兵员10人,设火长。战国以来传统的“伍”被取消。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643个,分别由朝廷的12卫大将军统帅。
以上这种府兵的编制只是组织、训练编制,至于府兵上番组成的战斗部队的编制究竟如何,是否仍然和平时的编制相同?盛唐时期各边境军区军队的基层编制如何?尚存有疑问。但很明显的是,到唐中期后,府兵的这套编制已实际被废除。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无所谓平时战时,军队的编制就是战斗编制。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5都组编为1个“营”(500人),营有“指挥”;5营即组编为1个“军”(2500人),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10个军编为1“厢”(25000人上下,从战斗中的左、右两翼发展而来),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500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这或许就是从唐代军队的战时编制发展而来的。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以标准为500人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营下的为100人的都,有都头;都以下的编制应该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管辖10人)等士官的名目。
理论上5营编1军,但实际上往往不足额(也有相反的情况)。而军以上的厢由于兵员过多,因此朝廷往往采用抽军办法,使厢并不足额,甚至进一步撤消厢的番号。北宋中期后厢几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挥并调动军,厢都指挥使成为武官的虚衔。
先后与宋皇朝对峙的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皇朝军队的编制情况史载不明。
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猛安原义是“千夫长”,谋克原义为“百夫长”,在谋克之下有什长、伍长。可见原来女真族军队也是采用10进位制的编制方法。以后将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装也按此制编制成军,若干个猛安编为“司”,设立都统司指挥。随着金朝的迅速扩张,难以严格贯彻原有编制,在巩固了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后,1175年金朝曾经重新编制猛安、谋克,按照女真人全民皆兵的传统,每谋克300户,7—10个谋克编为1个猛安。1183年编成220个猛安,1878个谋克,61万多户,平均每谋克有327户,大约每个猛安下有8个半谋克。但是女真社会急剧变化,原来天经地义的服役从征逐渐不再能吸引青年人,猛安、谋克的职位世袭,官愈多而兵日少,金末谋克平均只有25人,除去旗手、鼓手等,战斗兵仅18人,而猛安平均也仅辖4个谋克而已。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队(2500人)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50人),10队为营(即指挥,500人),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古代军事资料 明军火器军队编制
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顺年间,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时,明军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明永乐八(1410)征交趾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已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获太少),以至于可以说是亏本买卖,蒙古就因此而衰落。明朝末期,明军和倭军在朝鲜所进行的战役中,明军的火器质量和使用水平就高于倭军。当时倭军和朝鲜军都甲胄齐全,十分精良,而明军却有不少连盔甲都没有就上战场了。朝鲜军队开始很吃惊,以为是明军神勇,其实是明军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赘。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
共计官兵5000人。
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
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明朝后期车营编制的详细资料(孙承宗和戚继光)
关于车营的编制: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
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
合计战车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造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
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关于偏厢车的记载:
明代宗朱祁珏(景泰帝)在位的时候,郭登在大同曾造用于防守的偏厢车。辕长1.3丈,宽0.9丈,高0.75丈,厢用薄板,上置铳,编配10人使用,出则左右相配,前后相接,钩环牵互,车载衣、粮、器械并鹿角。
之后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其式——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不久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孙承宗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孙承宗编炼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
骑兵2400人;
辎重车夫512人;
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
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
其中鸟铳256枝;
3眼枪1728枝;
大小佛朗机共256挺;
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
辎重车256辆。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明军装备的鸟铳并不多,主要以连发近战的
3眼枪为主。这是因为明军大量装备远射程的火炮(数量快赶上现代装甲师啦!),所以所以对单兵火器的射程并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火力够凶猛就行,明军才会创造出三才阵等适合火器的诸兵种合成作战阵形。
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和步营资料,可能是写在兵书里,将要计划实施的,现在仅供参考:
车营:战斗兵2048人;
军官、杂役、工匠、车夫等1061人;
全营官兵共3109人。
装备:佛朗机256挺(佛朗机手768人);
鸟铳512枝(鸟铳手512人);
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门;
以上火器手共1320人,占战斗兵的64.2%;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步营:战斗兵2160人;
军官、杂役、工匠等共539人;
全营官兵共2699人。
装备:鸟铳1080枝(鸟铳手1080人)。
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
其他的都是长枪手、藤牌手等等只装备冷兵器的士兵;
其中有216名党耙手,装备火箭共6480支。
汉朝部队编制及人数,汉朝军制编制多少人
根据后汉书记载,将军令营,一营有五部5000人。
部置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司马一人比千石(司马是校尉的副官,其部若无校尉,则司马为主将)1000人
部下有曲,置军侯一人 比六百石 200人
曲下有屯,置屯长一人 比二百石 100人
屯下有队,置队长 50人
队下有什,置什长 10人
什下有伍,置伍长 5人
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皆领一营5000人(战时规模扩充)
洛阳军置:
卫尉 主皇宫守卫:
南宫卫士令一人,卫士537人
北宫卫士令一人,卫士472人
右都侯卫士416人
左都侯卫士383人
皇宫七门
南屯门卫士102人。
苍龙门卫士40人。
玄武门卫士38人。
北屯门卫士38人。
朱爵(jue)门卫士124人。
东明门卫士180人。
朔平门卫士117人。
注:七门皆置司马一人
光禄勋 主南军七署(禁军)
左官郎署 置左中郎将一人 不定员
右官郎署 置右中郎将一人 不定员
五官郎署 置五官中郎将一人 不定员
(注:以上三署合称三署郎,左右郎官年五十者入五官郎署。三署郎郎官合计约4000-5000)
虎贲卫 置虎贲中郎将一人 戎车300两,西汉800人 东汉1500人
羽林卫 置羽林中郎将一人 领羽林郎108人
羽林左骑 置羽林左监 领800骑
羽林右骑 置羽林右监 领900骑
(注 羽林中郎将,骑都尉与羽林左右骑平时可能并无直接统属关系,多是战时临时统属关系。另骑都尉共计有十人,无领属,亦可不在禁中譬如公孙瓒、臧霸,虚职)
执金吾
执金吾一人 卫士520、缇骑200
北军五校 置北军中侯一人
屯骑校尉 700
越骑校尉 700
步兵校尉 700
长水校尉 736 (1367人,两种争议说法)
射声校尉 700
各部置校尉一人。
另:188年置西园八校尉人数无记载,总计约8000-12000人。
洛阳12门各置城门校尉一人、司马一人,领属无记载。
184年置八关都尉,领属不详,各部约800-1000人。
以上参考史料《汉书》、《后汉书》、《汉官》、《汉官仪》
最后,看不得别人胡说八道误导观众,所以无奈打了楼上几位的脸,抱歉。
众所周知汉军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军,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1.现代军队的作战单位有哪些,如班、排、连、营、团、旅等。汉军是我国历史上汉朝的军队,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那么你知道汉军最大的作战单位是什么吗?
汉军最大的作战单位是军。
(1)汉代当时的军队主要有五个作战单位,其中最大的是军,军以下有营、部、曲、屯等。军队是其中最大的,所以由一位将军领导。而且,过去一个军队是五个营组成的。在当时的汉朝,一个营通常有2000人左右。那么这样算的话,一支军队大概有一万人左右。
(2)高峰的时候当时一个军达到八个营。所以,一支军队大概有16000人,可见军队的实力。当时汉军分为京师兵和地方兵。首都兵掌管首都,地方兵是各郡的军队。
(3)当时的汉军特别强,他们相对的武器都很好。当时他们主要是骑马和弓弩手,这使得他们的部队很强大。所以后来,它打败了很多敌人。到了汉朝,军队成为当时最强的军队。
2.汉代主要的军车制造是什么?
汉代军车主要由官办车辆制造,中央和地方官员主要负责造车任务,随后战车性能进一步提高。但这时你可以用快速有力的战车冲进敌人阵地,迫使敌人分散。战车士兵可以站在战车上向敌人投掷标枪。
3.在巅峰时期,秦军和汉军哪个更强大呢?
(1)从整体上讲汉军更强。当时,汉朝的人口有6000多万,而秦军只有2500万
(2)从数量上来说,汉朝略胜一筹。在武器上,汉朝用的是铁制武器,秦朝用的是青铜武器。
这样的对比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在巅峰时期,汉军比秦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