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大水法,圆明园大水法要另外收费吗
2023-04-01 12:30:17www.15lu.com 作者:admin
圆明园没有通电,十二兽首能准时准点喷水,原理是什么呢?
圆明园没有通电,十二兽首能准时准点喷水的原理其实是利用了螺旋运输。
简单来讲,十二铜首其实是大水法的一个部分,古代人计时跟现在不一样,他们是使用时辰,而现在是小时,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所以每一个时辰就会从一个兽首里面喷出水来,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兽首就会喷水一次。
当时在建立大水法的时候还建立了一座高达十几米的海晏堂,在高台里面的锡海是可以来储存大量的水的,它的作用跟如今的水塔很相似。这里可以储存一两百吨的水,而这些水就可以保证十二铜首能够正常的喷水。利用螺旋运输的原理,就可以把水从低处运输到了高处。
然后利用水流运输的高低产生的压力差,就可以把水压到不同的铜首口,就可以形成喷泉了。但是最复杂的就是工匠们要处理和计算好喷水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水流能够正常的喷涌而出,而且时间也不会出错,不需要利用电就可以无休止的运转下去。
从高台喷涌而下的水产生的压力,就足够可以保证整个喷泉能够顺利的完成内循环,只要蓄水池里面能够保证水源充足,那么这个喷泉原则上是可以一直运转下去的。并且时间也把握的很准,不需要用电,也不需要任何外力辅助,它就可以正常运转。
其实在十二铜首的下面还是有人身的,不管是设计还是工艺都是无可挑剔的,就算放在现在也是一项非常惊人的艺术品。现在人也不一定能够复制出来如此完美的作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所以在八国联军抢掠圆明园的时候,连这座喷水池都没有放过。
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首为什么称之为大水法??
大水法是位于中国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北部,是以西洋式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组喷泉为主体的景观。“水法”在清朝时期的意思是人工喷泉,因此用大水法命名此西洋一景。而圆明园兽首铜像,是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红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前面喷泉的一部分。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的。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圆明园兽首铜像已经成为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所以有时把它们用来象征圆明园的大水法景观。
圆明园遗址当中的“大水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说起圆明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海淀区中部偏东的位置,其东南角便是清华大学的西校门。这座在1988年才正式落成的文化公园是在一处举国皆知的战乱一直上定型的,它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古建筑基址和战乱被毁遗迹。
史料记载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陆续修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法号,他曾号称“圆明居士”,对佛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四阿哥胤禛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他的法号“圆明”。毁于英法侵略军战乱黑手的圆明园,现今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遗迹,令无数国人只能怀着复杂的心情去参观游览。
入园走一遭,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应当就是公园门口残存的“大水法”断壁遗迹。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的确,“大水法”遗址已经成为这座公园的标志物。“大水法”是啥意思,它又为啥叫“大”水法,被烧毁前它究竟是个啥景观或建筑?原来,水法即为喷泉,是传入中国初期中文译名。大水法即为大型喷泉。
从复原图中可以看清,被毁之前的大水法朝南而建,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在大水法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大水法与观水法都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建成。
“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是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宝座的台基和宝座后的石雕屏风及两侧的巴洛克式石门等。门两侧还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回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雕塑,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内容。
据介绍,圆明园中的大水法,是欧洲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和监造的。乾隆十二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绍了欧洲的水法工艺,乾隆皇帝便想在圆明园修建一座西洋式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水法”。蒋友仁的职责是传教,建筑工程并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学过数学,并保有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于是就利用数学知识和以书本上的图案文字为参考,设计出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当年乾隆皇帝经常坐在对面的观水法御座上,观赏这一组喷泉美景。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也曾在这里目睹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启,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走。10月6日,侵略军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强盗官兵开始在园内疯狂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纵火烧园。
这场人为放的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园中包括大水法在内的主要建筑系数被焚毁或破坏。著名的十二兽首和大量奇珍异宝由此流失海外,有着“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遭到灭顶之灾。咸丰之后的同治年间,同治帝曾准备修复圆明园,供其母慈禧太后居住游乐。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入北京,圆明园也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王朝覆灭后,一些有势力的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使圆明园遗址雪上加霜,遭到进一步破坏。末代皇帝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一些记载,如:“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等。实际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拆走了圆明园所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料;军阀王怀庆拆毁了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从此,大盗小偷一齐下手,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物件,无论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等等全被搜罗一空,盗运活动断续了20多年。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有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地。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百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已经面目皆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过多年斥资整修,园内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名园雏形。现在,园中有数十万株树木,四季成荫。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迹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残址为代表的大型遗址群落景观。
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的设计者
圆明园大水法由欧洲人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和监造的;而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源自西洋楼景区的海晏堂(在大水法西侧的另一建筑)门前的喷泉,而并非来自大水法,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
1747年,经西洋人郎世宁的推荐,蒋友仁被乾隆皇帝委派参加修造圆明园之属园——长春园的“西洋楼”建筑群,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当年,第一个大水法“谐奇趣”即告完成。
此后,蒋友仁又指导续建了蓄水楼、养雀笼、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等多处水法工程。全部工程于1759年结束,前后长达12年。
最为著名的是海晏堂前的“十二牲像喷水池”,池正中有喷水台一座,两边各六尊代表中国十二属相的兽面人身铜雕,每兽轮流喷水两小时,至正午则同时喷水注池中。这显然是一组中西合璧的设计。
扩展资料:
大水法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前后,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下有狮子头喷水,沿着七级水盘,形成瀑布。
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池中有一梅花公鹿,鹿角八叉,喷水八道,在鹿的周围有十只状似奔跑的猎狗,猎狗的口中喷水,直射鹿身溅起层层的水花,东西两端又各有一只类犬而大的卷尾铜兽,均作逐鹿之状,俗称“猎狗逐鹿”,西洋人称之为“兽战”。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方形,十三级,从塔顶喷出水瀑,塔四周还有44根大小铜管皆一齐喷水,蔚为壮观。当喷水池中所有的喷泉全部开放的时候,有如山洪暴发,声传数里。现大水法石龛和前面三座喷水池遗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大水法如何取水
大水法的水是来自于海晏堂锡海,也就是大水法西边那个斗形的夯土高台,利用建筑高差产生喷泉。过去那里是个大型的建筑,夯土台子就藏在里面。
最初的取水装置是法国修士蒋友仁设计的被称为“圣彼得斜谷之机器”的机械装置,由驴拉动。后来机械坏了没法修,同时为了节约成本,改由人力打水。
烈日下的圆明园:大水法戏法不再,碧荷中断瓦残垣
算起来,这是我第二次来圆明园了。很小的时候被妈妈抱着来过。每次一说:“我还没去过圆明园呢!”都被妈妈反驳回来:“怎么没去过?你两岁的时候我不是带着你去了吗?”好吧,那趁着长大能记事儿了,再去一趟。不过,来之前真的有点忽略了圆明园的“大”。
占地350公顷(5250亩)的圆明园有多大? 《话说世界建筑》一书中介绍过,陆地建筑面积可以和故宫媲美,水域的面积又相当于一个颐和园。这水域的面积可就有2100亩,园内可快一半都是水了。难道这才是行人道都偏狭窄的原因吗?
从一进大门口到路两旁,印象最深的就是满园的荷花。不论是水中的,还是盆栽的,葱葱郁郁,仿佛看一眼就能带走这夏日的燥热一般。
荷花也是乾隆帝的最爱。 不知大明湖畔的夏雨荷,是否就因名字中带了“荷”字,才被乾隆皇帝心心念着呢。
圆明园是由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还有熙春园,但已是清华大学的一部分了)组成,俗称“圆明三园”。大宫门才是圆明园的正门,据说好像也不开了。
地铁四号线从圆明园站下车,离得最近是正觉寺入口和绮春园南门。两处都可以买票进入,但如果想雇导游的话只有在绮春园门口有。
从三个园子的面积来看,圆明园最大,其次分别是长春园和绮春园。只不过 圆明园 这部分是烧、抢最严重的,目前除了植被 已无实质性可看的景点,而绮春园是完全翻新的,只有长春园是有 历史 价值的 ,可谓是圆明园已“三去其二”了。
好像为了迎接我们这波游客,天气格外的好,日照也格外的晒,逛完绮春园和长春园(走了三个多小时)后,实在没有体力继续再看圆明园了,留点遗憾留点念想吧。
最初的圆明园,只是一座平凡又普通的公园。而在康熙帝将这座园林赐给胤禛并赐名“圆明园”后,雍正帝不仅在面积上从原来的六百多亩扩大到了三千多亩,还增添了办理日常政务的宫殿,将一座普通的公园变为了办公、休闲、 娱乐 的好地方。
印象中,雍正帝算是整个清王朝中最节省的皇帝了,唯有圆明园难得的让他奢侈了一把。
乾隆爷时期,扩建了绮春园和长春园;嘉庆帝努力维护着,又扩建了绮春园。但到了道光时期,由于国力减弱,已经无法承担大范围的修葺工作,直到被英法联军烧毁为止(咸丰时期)。
这几位皇帝与圆明园的渊源也颇深,其中雍正帝和道光帝都是在圆明园内去世的,而嘉庆帝和咸丰帝都是在圆明园内出生的。
圆明园曾有著名的“四十景”,已荡然无存了;曾有二百多座桥梁,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只剩“残桥”。
不过,这座桥实在不适合走人,想必曾经也是想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格而建立的观赏桥吧。
圆明园的凋零史上经历过四次磨难。第一次就是大家熟知的 “火劫” ,被英法联军趁火打劫的那次,烧了三天三夜。大火后,不少乱民、太监也会蜂拥而上的趁机捞上一大笔。
后来就是八国联军入侵时,周边百姓、残兵、土匪等等将园子里上万颗珍贵的树木,卖钱的卖钱,烧炭的烧炭,这就是所说的 “木劫” 了。
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军阀又陆续将园内的太湖石大车大车的拉走,王怀庆、张作霖都曾将园内的石头弄回家去建别墅和墓地,这就是 “石劫” 了。
最后一次 “土劫” ,是在宣统末年后,园内被人过度开荒种地。圆明园在地图上虽然标注着很多景点地名,但由于大部分遗址连地基都找不到,何谈复建一说呢。
西洋楼不是一栋楼? 从圆明园仅存的几处残骸遗址也能看出,当时西方文化是多受宫廷的喜爱。来到圆明园,总会听到西洋楼的叫法,这并不是某一栋楼, 而是一个建筑群体的总称 ,例如养雀笼、迷宫、海晏堂、大水法等等都属于西洋楼群内的建筑。
细看下文中的迷宫,墙壁都很矮,一眼可以看穿全局,是否可以推测出过去宫廷女子的个子都不太高?否则如何体会迷宫的乐趣性呢。
养雀笼已被玻璃罩保护起来,据说现在每年都还有考古学家来勘探,看着地上大大小小不知道被挖过多少回的地坑,坚持不懈地勘探是否还能发现一些世人还不知道的秘密?
方外观是香妃做礼拜的地方。 几根摇摇欲坠的石柱,完全想象不出曾经的样子,也猜不出来它的用途。曾经这里是个两层楼,一层是沐浴更衣,一层是礼拜房。
说到香妃,全部印象只来自于《还珠格格中》。她生命中的两位男子,一位是多金但自己不爱的大财主,另一个是自己心爱但无钱清贫的痴心傻汗。如果在现如今的 社会 ,在一个“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年代,是不是香妃也许能更加简单快乐些?
圆明园最有看头的景点了大水法!这个词是英语单词“fountain”演变过来的,也就是喷泉的意思。但读来读去,我也无法找到"shui fa "的音.
而国内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更加符合逻辑:“ 当喷泉全部开启时,就像水在变戏法一样”,所以才被称为大水法。
据说所有喷泉全部打开的时候,互相谈话都只能靠打手势才能明白,可见声音大的吓人。
大水法原貌是什么样的?为了对比现在散落在枯草间的石块,多么让人灼痛心灵,先看看原来的样子吧。
西洋风格拱桥门洞的后面那几根柱子(图片左侧),那里是“远瀛观”的遗址,也是香妃的寝宫。而前面这个西洋风格的门洞就是“ 大水法” 了,它也 是所有西洋楼建筑群中喷泉最壮观的一处。
原貌中,两侧的方形塔和塔周围(88根)的铜管是用来一齐喷水的,但已无法感受到图片上的那种“气势恢宏”和壮观。
“观水法”也就是皇帝观看大水法的位置。 后面的石雕围柱,雕刻的都是西洋风格的刀剑枪炮… ….不知道这是否也暗示着后来发生的一切呢?
对于皇帝的座位,都有坐北朝南的讲究。在潭柘寺内的流杯亭,皇帝和大臣的座位即使如此。唯独在圆明园,观水法的位置是坐南朝北的。诸多原因中,我想“欣赏水雾中的彩虹”更重要吧,毕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观赏而存在的。
闷热的天气下,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游走的真是大汗淋漓。想想在过去,穿着厚重宫廷服的皇帝、妃子们累了有轿子可以坐,而伺候他们的宫女、太监们,每天不知道要在这园内走多少步,想胖估计挺很难的。
走了一路,听了一路,讲了一路,如今圆明园宛如又恢复到了它最初模样,一座“普通”的公园。微风徐徐,坐船穿过荷花群,陆地上美景虽已寥寥无几,却更加衬托出水中的碧荷是那么深邃与动人。其实, 石柱的坚毅不倒,荷花代代相随,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骨子里的那股气一直都在?
对于圆明园的遭遇惋惜肯定是有的,但因没有见过原貌,这心中的震撼和惋惜能达多少分?
在北京的众多园林中,以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为主,西方风格顶多是一两处而已。例如颐和园的石舫是一条二层宫廷船上体现了西方文化,也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恭王府只有一座花园门采用了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
而在圆明园是以楼群的方式体现了西洋风格,占地足有80亩。可惜了,现在也只剩下可惜了。
1.门票25元,现场购买即可;
2.导游200元,可以拼团;
3.夏天注意防晒防暑,园区内打伞的太多,还是带个遮阳帽省事些。
4.一定要穿着运动鞋,虽然都是平路,但是园子太大。一看见穿高跟鞋和凉鞋的姑娘们,就心疼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