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路驿站-有趣,有答案!

15路驿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秘闻 >

中国出土最漂亮的干尸,中国出土最漂亮的干尸图片

来源: www.15lu.com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2023-03-17 09:20:07

谁能告诉我关于马王堆干尸的资料?

1972年,在中国湖南马王堆古墓中出土了一具女尸,它震惊了世界,为什么呢?原来,尽管历经2000年,但这具女尸外形完整,面色鲜活,发色如真。解剖后,其内脏器官完整无损,血管结构清楚,骨质组织完好,甚至腹内一些食物仍存。为什么这具古尸历经千年不腐呢?

一般来说,古墓中的尸体留至今天,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腐烂。因为在有空气、水分和细菌的环境里,大量的有机物质会很快腐烂,棺木也会腐朽,最后尸体也难免烂掉。二是形成干尸。这需要极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特别干燥或没有空气的地方,细菌微生物难以生存,这样,尸体会迅速脱水,成为“干尸”。

1972年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古代湿尸。这是出土时的资料照片。

复原的辛追夫人18岁时面相

50岁时正面像

马王堆的女尸为何成为“湿尸”而不腐烂呢?其原因是:

第一,尸体的防腐处理完善。经化学鉴定,它的棺液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的乙醇、硫化汞和乙酸等物。这证明女尸是经过了汞处理和其他浸泡处理的,硫化汞对于尸体防腐的作用很大。

第二,墓室深。整个墓室建筑在地底16米以下的地方。上面还有高20多米,底径50米~60米的大封土堆。既不透气也不透水,更不透光。这就基本隔绝了地表物理和化学的影响。

第三,封闭严。墓室的周壁均用可塑性大、粘性强、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筑成。泥层厚约1米左右。厚为半米的木炭层衬在白膏泥的内面,共5000多公斤。墓室筑成后,墓坑再用五花土夯实。这样,地面的大气就与整个墓室完全隔绝了,并能保持18℃左右的相对恒湿,光的照射被隔绝,地下水也不能流入墓室。

第四,隔绝了空气。由于密封好,墓室中已接近了真空,具备了缺氧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厌氧菌开始繁殖。存放在椁室中的丝麻织物、乐器、漆器、木俑、竹简等有机物和陪葬的大量的食物、植物种子、中草药材等,产生了可燃的沼气。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沼气能杀菌。细菌在高压下也无法生存。

第五,棺椁中存有具有防腐和保存尸体作用的棺液。据查,椁外的液体约深40厘米,棺内的液体约深20厘米。但它们都不是人造的防腐液,而是由白膏泥、木炭、木料中的少量水分和水蒸汽凝聚而成的。而内棺中的液体是女尸身体内的液体化成的“尸解水”。这种自然形成的棺液防止了尸体腐败,并使得尸体的软组织保持了弹性,肤色如初,栩栩如生。

在重见天日之时,千年的亡魂随同所有出土的文物,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让人不断惊叹于造化的神奇。

2006年北京挖出龙袍干尸,身着大清龙袍头梳明朝发髻,震惊考古界

施工现场挖出清代干尸,死者身着龙袍,头发却挽着明朝的发髻。这是迄今为止,最诡异的一具干尸,关于它背后的谜团,让无数专家为之困惑。

为何一介四品文官,要身穿龙袍下葬?身在清朝的他,为何违反大清律例挽着明朝发髻呢?这具干尸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真相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2006年5月,北京石景山玉泉路的一处工地上,几个工人们驾驶着挖土机向地面刨土,挖到四米深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些黑白相间的泥土。正当工人们疑惑之时,一具半掩着的棺材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走进一看,里面居然躺着一具黑色的干尸。众人被这情形吓坏,随后赶紧将消息上报。

收到消息的考古专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干尸周围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当专家走近之后,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眼前赫然躺着一具身着古代服装的干尸。

由于现场破坏严重,随葬品和墓室都已消失不见。唯一能够提供线索的,就是刻在棺材盖上的一行字,上面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黜吾黄公之灵柩。

很明显,木板上的这行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皇清诰授”说明死者是清代人,“中宪大夫”说明死者是一个四品文官,剩下的“黜吾黄公”应该就是他的名号。就在大家对死者身份有了初步判断时,一个新的发现让所有专家陷入了困惑之中。

此人身着不止一层的衣物,而最外面的那一层绣有一个走兽类的图案。要知道在清代,文官的衣补所绣图案为飞禽,而武官则是走兽。可此人的棺头上明明刻着中宪大夫,是一个四品文官。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他为何敢身着一品武官的朝服呢?

为了弄清他的真实身份,工作人员们翻阅了所有的史书,试图找到这个名叫黄黜吾的身份信息,可不知查了多少资料,任何一本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一个更大的谜团接踵而至。当工作人员剥离了第一层武服之时,一件图案清晰的龙袍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

要知道,龙袍可是皇帝独有的衣物,他人私自穿戴的话,是要被诛灭九族的,就算是黄马褂也不是随便就能赏赐的。可这个四品文官为何就能违反例律呢?难道说,这是一位心机颇重的皇帝吗?

霎时间,所有人对这件龙袍的真伪产生了质疑。因为不是绣着龙图案的衣服,就是龙袍。在以往出土的案例中,也有不少穿着龙袍下葬的,但要是仔细观察图案会发现,这些龙都只有四只爪子,也被称作是蟒袍。为了在外观上区别蟒袍和龙袍,就特意在龙爪上减少一只。

那么眼前这件龙袍是否货真价实呢?对此,工作人员对衣物进行了清理修复工作,随后仔细观察辨别,发现这件龙袍的的确确是真的龙袍。而且,上面龙的图案多达三十个,比一般皇帝的龙袍还要多。

另外,除了他身上穿的这件龙袍外,棺材里还赫然躺着一件随葬的龙袍。而且这件龙袍与他身上穿的这件,还有着很大的区别。身上穿的那件,是上衣下裳,而随葬的那件则是袍制的。且它的规格还要高于身上穿的那件。

除了身上的衣物充满疑点外,这个下葬的人长得还很奇怪。当工作人员脱下他的鞋袜之时,发现他的左脚竟然长了六个脚指头。当然,这种生理特征其实对于人来说并不奇怪,可能是遗传了父母的一种基因。

当干尸的消息传出后,马上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真相背后,隐藏的疑点实在太多了。从四品文官,到一品武官再到权高位重的皇帝,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一时间,越来越多的考古专家加入了研究的行列中。可这一研究,一个新的,令人震惊的疑点又出现了。

当考古人员将他的尸首翻过来时,发现他留的根本就不是清代的发型。我们能看到,此人梳起了一个发髻,这样的发式明显就是来自明朝,并非清朝的辫子发式。

翻开 历史 的篇章就能发现,清朝是继元朝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立的王朝,清军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曾颁布过一个“剃头令”,要求全民剃光脑门,在后脑勺部位留一条大辫子。如果谁敢违抗这个命令,就会砍下他的脑袋。而剃发留辫就成为了清代的统一发式。

有人说,他根本就不是清代人,还有人说,他就是韦小宝的原型人物。对此,群众们做出了种种的推理。能够黄袍加身,还能越级着装朝服,公然留着明朝发髻,种种特征都和韦小宝这个人物相贴合。

韦小宝不仅是康熙身边的大红人,还是反清复明的头目。另外,他被皇帝受封过的官职,大大小小加起来就有几十个,从一品到四品一个不落。

当然,韦小宝这个人物是小说杜撰出来的,也充满了很多艺术色彩,并不值得拿到 历史 之中参考。

那么,这具疑点重重的干尸,还有可能是什么身份呢?在对尸体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专家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线索。这具干尸从正面看,并不具备男性独有的身体特征。

那么,他会是一个太监吗?从近代以来,挖掘的太监古墓大部分集中在海淀和石景山这两个地区。其中,石景山地区有一座专门的太监墓,叫做田义墓。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一位著名的大太监,李莲英,此人深受慈禧太后的垂爱,被封赐了二品的官爵。如果是这样的话,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太监受到了封官加爵的赏赐?而这具干尸的主人到底是不是个太监呢?为了弄清这个猜想,专家们对干尸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太监的说法并不成立。

当一个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猜想被推到之后,工作人员们想到了一个特殊的专家,此人是专门负责相貌复原的刑侦专家,赵成文。他曾主导开发过一套人像模拟系统,能对古人的相貌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著名的马王堆女尸的复原工作,就是他一手完成的。

那么,他能否借助这个技术帮助我们揭开谜团呢?

在经过专业技术的复原后,这具神秘的干尸终于现出了真容。

对于复原后的面容,专家们推测,干尸的死亡年龄在58岁左右。那么。在确认了年龄之后,是否能进一步确认他的身份呢?

就在这时,赵成文教授再次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这具干尸的前额部分的头发,是被剃掉的,只是在后脑勺部分是挽起来的。这说明了,此人生前是遵循剃发令的。可问题就来了,他为何在下葬的时候,要挽着发髻呢?

这个问题还需要在 历史 中寻找答案。当清朝的统治者企图用剃发、换服的手段对汉人征服之时,引起了很多百姓的不满,将成千上万个汉族人民推上了反清斗争的前线。其中江阴人民就是典型的例子。

1645年,江阴的数十万人民拿起手中的武器,高喊着“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反抗着当时的统治者,并和对方发起了长达八十天的战斗。虽然最后江阴人民没能获得成功,但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让统治者们深深震撼于人民的决心。

后来,统治者为了平复民心,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对人民提出了关于剃发的十从和十不从。其中有一条命令就和今天讲的内容息息相关。它就是生从,死不从。这条命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生从死不从,就是活着的时候必须遵守剃发令,但死之后,可以按照先前的习俗,留发下葬。

按照这样的说法,那么黄黜吾的发髻似乎就说得通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龙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从这件龙袍本身出发。前面我们讲到过,这两件龙袍的龙爪都是五只,且专家们鉴定过,两件龙袍都是出自皇宫之手,并非民间自制。

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在清代开始,就有所变化了,并且在执行上也不是很严格、。随着制度的放宽,四爪蟒袍逐渐升级到五爪蟒袍。但是在颜色上,还是有区别的。黄色一直以来都是皇宫的专属颜色,而下臣们只能穿青蓝色。按照清朝的规定,金色蟒袍只有皇子才可穿着,即使是皇帝的兄弟也不能穿。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具干尸身着的,不就是黄色的龙袍吗?他为何能越级穿上龙袍?请接着往下看。

乾隆初年之时,乾隆帝对宗室诸王大大加封了赏赐,有很多王公都获得了金色蟒袍的赏赐。而黄黜吾就很有可能是众多功臣中的一员。如此看来,干尸的两大谜团似乎都已解开。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给这具干尸的身份,画一个像。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是清朝的四品大臣,他深受皇帝的喜爱,得到了五爪蟒袍的赏赐,并在五十八岁左右之时,离开了人世。

虽然这个说法是目前最被接受的,但还有细心的群众在此人的名字中发现了端倪。前面提到过,棺头之上刻着他的名字--黄黜吾。

这个黄黜吾到底是谁?如果把这个名字倒过来念,就是“吾黜皇”。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大概就是“我是被废黜的皇帝”。如果此人真的是被废黜的皇帝,那么在清朝时期,有哪些符合条件的皇帝呢?

如果真要细察的话,还真的有一个和条件相吻合的。此人便是康熙的父亲顺治帝。一直以来,关于顺治帝的下落都是清代的一大谜团。

了解 历史 的朋友都知道,顺治十分喜欢董鄂妃,甚至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董鄂妃的死,让顺治万念俱灰,让他产生了“孤身修道”的想法。那么顺治后来有没有走上这条路呢?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谜团。

比较多的说法就是,在孝庄皇太后的阻挠下,顺治没能修道成功,并且在几个月之后患病去世。但民间还存在着一种说法,说是顺治修道成功,并遁入五台山束发隐居。因此就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便是顺治帝。但根据《清实录》的记载,顺治死后遵循了火化旧制,并葬在清东陵的孝陵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发现此人的长相十分接近康熙的画像。但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官方定论的。

还有人说,这是被康熙废掉的太子胤礽,胤礽被废黜之后一直被圈禁。有资料记载,他在被圈禁的时候,信仰了道教,随后将发髻弄成了汉人的样式,后又因为心有不甘,所以身着龙袍下葬。但在史书之中却明确记载了他的入葬地址,胤礽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并被葬在天津。

总之,关于这具干尸身份的猜测,可谓是五花八门,每一种说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最终还是无法自圆其说。。

楼兰美女,实际上她只是一具3800年的干尸而已,为什么被称为“美女”?

科学家经过复原后非常漂亮。闻名世界的楼兰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它的出现不仅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还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神奇的一笔。早前的楼兰古国是我国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之地。而后来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更是成为人们不解的谜团。凭空消失的楼兰古国,在1979年出土了一具完好的楼兰女尸给楼兰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更是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早前,一支探险队为了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楼兰女尸,来到楼兰附近进行探索。两个月中,罗布的猎驼人奥尔得克带领的探险队在一次次的搜寻中都徒劳无功,就连他自己本人都猜测,古墓可能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流水域给淹没了,或者被强烈的黑风暴从新埋葬,这是他对自己队员的一种安慰。

直到月底,探险队朝罗布泊荒原西南的绿洲靠近时,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河流宽20米,总长约120公里,只见水流很迟缓。小河的东岸不远处,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他们走进山丘,发现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和厚毛织物碎片。

在一个船型木棺材中,有一位静躺的女子,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双眼紧闭着,嘴角微微上翘。她的身体用严密的裹尸布缠绕着,一碰纱布就风化成粉末了。他们发现的这具保存完好的楼兰女尸,传说是楼兰公主。她的发现是在小河附近,人们也把她称之为小河公主。

    责任编辑:admin

    2023-01-13 11:07:06

    静电,首先不要怕,其实没有解决办法的要解决一开始就要解决的一开始装修施工涉及 ... [详细]

    2023-01-26 16:24:52

    世界杯足球赛2022分组表如下:A组:卡塔尔(A1)、荷兰(A4)、厄瓜多尔(A2)、塞内 ... [详细]

    人死后就永远消失了吗?,人死后就永远消失了吗去阴曹地府

    2023-02-20 16:37:01

    人死后就永远消失了吗?

    人死后当然是永远消失 ... [详细]

    2023-01-03 18:34:19

    您好,在没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让您了解一下什么是堕胎(1)最普遍的堕胎,采用真空 ... [详细]

    钟馗纹身有什么讲究吗?钟馗为什么吃鬼是鬼王?

    2019-03-21 07:07:03

    随着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很多人开始接受纹身,更有人在自己的身上纹很多图案代表 ... [详细]

    最新科技

    首页 - 娱乐有料 - 天下奇闻 - 星座星盘 - 最新科技 - 历史秘闻 - 大千世界 - 手工编织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0-2019 15路驿站 版权所有 浙ICP备12019736号-1
    网站邮箱:wzdmh@hotmail.com

    返回顶部